Connect with us

副刊

「港漫」資助作 技法惹熱議 AI輔助繪製漫畫 在磨合期探問創作邊界

發佈於

【明報專訊】第三屆香港漫畫支援計劃「港漫動力」的17本資助漫畫在「香港動漫電玩節2024」面世。其中徐大寶主筆的《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在動漫節前,於社交媒體已備受熱議,源於從幾頁漫畫內容可見有AI(人工智能)作畫痕迹,留言普遍認為其AI使用技術未如理想。向主辦方香港動漫畫聯會查詢得知,除了徐大寶作品,還有另一本漫畫以AI輔助繪製。兩年來AI發展迅速,在藝術創作應用屢見不鮮,順接這次港漫動力入圍作品的議論,試從支援計劃和兩本AI輔助漫畫創作說起,思考AI創作使用原則的界線。

【AI動漫初探系列之一】

參賽作倘用AI須申報 3屆首見兩本

「港漫動力」自2021年開始舉辦,由文創產業發展處(前身創意香港)為主要贊助機構,3屆共出版47本漫畫,為沉寂一時的香港漫畫界注入生機。創作者在申請參與計劃時需提交故事背景、主要角色造型設計、至少10頁的鉛筆分鏡草稿、兩頁正式完成的彩色稿件等。評審委員根據申請作品的創意、市場潛力、主筆和企業的製作能力、藝術風格、技巧和過往成績等因素,進行評審及面試篩選。每間入選企業可獲培訓、專家指導、最高20萬元製作資助,創作及出版一本80至160頁全新的原創漫畫;以及額外最高4萬元推廣資助。

每屆入圍作品名單涵蓋各種類型、題材及畫風的漫畫。作為評審委員之一的香港動畫業及文化協會秘書長盧子英強調入圍作品多元的特點:「在決定入圍的時候,我們除了評分之外,還會分開不同類別的作品去做比較平衡的選擇。舉例有80多個(申請書),其中有三四十個都是很高水準的武打作品,那我們只會取當中最高分的一兩個來入圍,因為我們不想看到全部都是同一種類型,所以AI的我們都讓它試。」連續3屆擔任評審的盧子英亦表示第三屆才首次見到AI輔助創作的作品,是預期之內的趨勢。

那麼主辦方有否就使用AI軟件的漫畫制定額外規則?香港動漫畫聯會副會長溫紹倫說聯會沒有限制創作者的製作和輔助工具,但如有使用AI會要求他們主動申報,例如用了什麼輔助工具、工具用在作品哪些部分、有沒有再作修飾(retouch)等;參加者簽約時亦知悉他們有責任確保不侵犯他人的版權。溫紹倫又指,AI近一兩年才開始多人討論和使用,技術層面上,AI軟件種類繁多,他們仍然學習中,「AI究竟可以幫到幾多、比例上用幾多先為之ok,或者幾多就不ok呢?我們交給評審去做審核」。

經向主辦方查實,第三屆港漫動力的17本資助漫畫中,有兩本作品申報了使用AI輔助創作,分別是徐大寶的《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和姚希麟的《日安,小生》。主辦方說明兩位主筆使用AI的情况:「徐大寶——於人物造型設定及上色,有部分使用AI作為參考,及繪製部分動作時作為動作原型參考,然後再根據參考重新繪畫;姚希麟——只用作背景參考,但完成品都是自己重新繪畫。」

AI可助背景處理 惟角色或走樣

記者曾聯絡漫畫家兼港漫動力評審委員會主席馬榮成,查詢他對AI漫畫創作和兩本AI輔助創作資助漫畫的看法,他表示「對AI漫畫的創作沒有很多想法和意見,而且也沒有用AI作為創作工具」,「作為評審主席,不便對個別兩個作品作出評價」,沒有接受訪問邀請。

另一評審委員、香港藝術中心高級節目經理盧家彥表示「它(AI輔助作品)其實看都看得出來」,現時屬於調和階段,「科技進步,使用AI趨勢一定會有,必然會有融合的時間,我猜現在都是處於磨合期的狀態。它(AI)一定會(幫助)減少工序,但是否這樣就會令到作品更好呢?不一定的」。

盧子英指《日安,小生》主要在背景上使用AI輔助:「他有些背景會用實景圖片變成一些所謂漫畫的效果,它(效果)是ok的,但是不新鮮。我覺得他是用得好,好的意思是因為他很趕時間,他用了AI去幫他做一些背景處理,他主要花時間處理一些角色的繪畫,因為他的書很厚,很多頁數,很多內容。」盧子英說港漫動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要求是創作者一定要準時交貨,他們要在約6個月時間完成一部作品,與時間競爭。

而盧子英對《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的成品則不算滿意:「徐大寶本身是一個資深漫畫家,他絕對是識畫畫,他一開始已經說會盡量用AI技術去幫忙,交來的sample也很有趣,有清楚註明哪些部分會用AI,我們也想嘗試一下,就讓他入圍。結果出來的作品,其實對我來說不算很滿意,因為他真的很依賴AI,作為漫畫連環圖一個最大的問題出現了,就是inconsistency(不一致),變成(角色)樣子走樣。」盧子英認為這部作品可視為AI漫畫發展過程中的示範,當創作者未全面掌握AI技術,就會出來不穩定的效果。他補充:「當然作品也不是很差,起碼它是交貨的,譬如它在背景運用,即是與AI的配合有些都做得幾好,但是整體來說我們覺得絕對可以做得好一點。」

利資料蒐集 但框限成品效果

盧子英不抗拒AI,但重視創作者利用這類工具的方式,「我們要求的就是做出來的作品是別人看不到用AI做的,沒有那種所謂『AI味』」。他認為AI能短時間在漫畫資料蒐集或設定上提供很多選擇,具一定優勢,但同時因為AI的學習存在有規律的計算,它的構思設計來自大數據和人類輸入的資料,生成效果容易變成千篇一律,沒有特色,即便再作調整,或以自己的方式來引導AI創作,亦無可避免會被大數據框着,成品效果很相似。盧子英又說:「我不會認同你寫幾個keywords(關鍵詞),輸出的那張圖就是你的作品。Fine-tune(微調)也很考本身創作人的能力,而你只是改少少顏色,那算不算fine-tune?我覺得也不是。講到尾AI都是一個工具,一定要懂得運用它,而不是被AI牽着走。」

未用者稱顧慮版權 籲分清「使用者」「創作者」

現時對AI創作的討論大多停留於應否使用、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如果可從實質上認識業界如何應用,看見更多現時AI輔助創作的發展進程,是否更能推動發展,並提升公眾對AI創作的認識?記者曾聯絡徐大寶和姚希麟,查詢他們的AI輔助創作情况,兩人均拒絕受訪;另外亦邀請幾位曾使用AI的動漫畫家和繪師做訪問,惟截稿前未有收到回覆。而沒有使用AI軟件的香港漫畫家KIU則講述對AI使用的看法。

著有長篇連載漫畫《3itches 三魔女》的KIU現時仍未研究和直接使用AI生成軟件,但認同它們具參考作用。她舉例在Pinterest網站上會搜尋到很多用AI生成的作品,「有一些看上去都幾有趣,用來參考或者當research(研究)是有用的,在這方面我用得比較多,反而不是作為直接使用者去用AI」。KIU分享:「我就是喜歡用手畫嘛,AI gen(生成)出來的時候,我連畫都不用畫,那我的樂趣去了哪裏呢?」她和身邊畫圖的創作者稱暫時未想用AI,主要顧慮在於版權問題,要是創作者不會用自己的作品,而是使用別人的圖去訓練AI,擔心會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KIU指創作者會有一些癖好習慣,而習慣會慢慢形成自家風格,但AI每次生成的成品未必是同一個感覺,「就算他真的retouch了一張圖放在漫畫中,究竟你retouch了幾多、retouch到什麼程度才等於自己是一個創作者」?KIU認為大眾要分清楚「AI使用者」和「創作者」區別,因為AI出現、發展得太快,現時大眾沒辦法知道AI真正的使用定義,「我覺得需要讓人知道其實AI工具(生成)的作品不等於是你自己的創作」,要是完全依賴AI就算不上一個創作者,「回到你有沒有尊重自己,對於作品是否執著,或者是否尊重看你作品的人的態度去做這件事」。

KIU又疑惑究竟有多少人具審美角度,可以分辨得到AI作品?大眾對是或不是AI的作品又有多重視?她以創作人身分來看,所謂「香港創作」不算特別普及,基本上重視的都是圈內人。她亦認為創作者在AI輔助作品面世時需要聲明,給credit予AI,告訴讀者曾用過AI,因為書中的原材料未必全部來自創作者自己,同時創作者圈也需要時間接受大眾對AI創作的理解(這又會引伸出讀者觀看漫畫前,是否真的需要知道該作品曾使用AI、或創作者有沒有責任註明的討論,暫且不談)。

撇開技術高低之惑,兩本港漫動力的AI輔助入圍作品演示本地現階段不同程度的AI應用實况,對讀者來說也是認識AI創作的開眼機會。至於能否有助日後進化發展,有待AI使用者或創作者分享經驗,拋磚引玉。政府亦正為AI相關版權問題諮詢公眾(9月8日截止)。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數碼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