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巴黎奧運奪金焦點以外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這屆奧運好像都話題不絕。由啟蒙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到現代社會,巴黎始終佔據着具影響力大城市的位置;加上這次奧運正值世界右傾力量冒起,法國也剛從右翼政黨幾乎取得國會多數的陰影中走出來,世界多處又有持續熱戰,這些話題注定要在巴黎發生。若換了在上屆東京奧運出現這些爭議,反而有點格格不入,感覺上沒有巴黎那樣匹配和「合適」。

先打岔說一件基本上無爭議的事——這屆奧運的設計實在美輪美奐。那粉紫色主色調與「浪漫之都」異常匹配的同時,竟然跟講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會無衝突矛盾。各式比賽場地,由薰衣草色的田徑賽道、大皇宮劍擊館,到協和廣場的滑板場地等,利用原有建築加上臨時搭建設施,除了展現自己的歷史建築文化,也為過往奧運常聽聞建成新場館但奧運後用不着的浪費,給了一個不錯的答案。

開幕禮評價兩極,我一開始時也有種「唔知做乜」的感覺:在塞納河邊的表演好像「散修修」,而且每一場演出的規模都沒有以往在運動場內那種「大堆頭」的熱鬧和盛大;但當整場演出沿着河岸展開,就慢慢明白這場開幕禮的重點,就是要將巴黎的深厚文化底蘊與歷史展現給世人觀看的show off。除了歌頌女性、自由、平等,還將革命、斷頭台、跨性別等都一一呈現;還有一幕不知是《最後的晚餐》還是《諸神的盛宴》。在奧運開幕禮把這些議題放上枱面,不能說不大膽。

女運動員被指是男性的荒誕

意料之外的話題是,兩名出生時已是女性的拳擊運動員(Imane Khelif和林郁婷)被指是男人/跨性別的事。

這事要由國際拳擊總會說起。該會於2019年因持續的管治、財務等問題被國際奧委會取消籌辦奧運拳賽資格。去年的拳擊世錦賽,拳總指Khelif和林郁婷的「檢測」結果顯示兩人「比其他女性運動員具競爭優勢」,不符參賽資格。兩人今年參與奧運,在Khelif擊敗意大利拳手Carini後,包括特朗普副手萬斯等保守派,就多番直接指控Khelif是「男人」、「男人不應參與女子賽事」、比賽不公云云。

去年拳總取消兩人資格的決定,暫仍是自說自話;她們接受的檢測是什麼、檢測數字是怎樣都無公開,亦無任何證據顯示她們是跨性別者。大家唯一在說的,就是Khelif有男性XY染色體的傳言。但翻查資料,1996年奧運曾在最少7名天生是女性的運動員身上檢測到雙性基因。單看染色體的判斷,是毫不準確。

過去幾年,跨性別者能否參加某些比賽的爭議,我完全可理解;但這次事件完全不涉及跨性別議題,是天生女性的運動員,究竟討論空間在哪裏?近年保守主義抬頭、對覺醒主義(wokeism)不滿的反噬,我很清楚;惟單以外貌身形自行判斷、質疑她們是跨性別者,甚至直接「老屈」她們是「男人」並作惡毒攻擊,也荒誕得遠超我想像。

盼港人可突破自己取得成就

香港運動員繼續在奧運場上取得成績,江旻憓、張家朗在劍擊場上奪得金牌,何詩蓓則再奪兩銅。及後,江旻憓的背景和碩士論文引起了一些迴響和爭論。

在我的「迴音室」中,沒有多少人大力吹捧。恭喜她、為比賽過程結果覺得振奮是有的;但說以她作為某種香港價值的投射,就真的沒怎樣看到。這些年來,看到很多次粉絲們被偶像的價值取態而震撼,令我總帶着一點戒備——看比賽當刻可以十分投入,也會為他們的表現而振奮,惟就僅此而已。我當然也很希望他們的價值觀跟自己接近(不止明星或運動員,我也希望官員的價值觀與我相似),但也不會有太多期望。

有論者認為,與政府立場迥異的港人終究要回答如何看待一些港人的成功故事。任何取得成功的港人,不論是運動、電影、音樂等,最終都必然會是「說好香港故事」的一部分。但我無法想像自己對那些成就和背後的努力嗤之以鼻,我仍希望港人可以在不同領域突破自己、取得成就。坊間對此取態肯定有不同看法,只能認知和尊重這些差異。

檢視如何加大運動員資助

香港運動員的每月資助也引起一些討論。據報道,現時體院給精英運動員的資助按成績分級。精英甲+(取得奧運獎牌)、精英甲(奧運第4至8名)、精英乙+(奧運第9至16名)、精英乙(奧運前列三分之二名次)、精英丙(取得奧運資格者)、成人隊的資助額,分別為每月4.45萬、3.27萬、2.28萬、1.62萬、1.15萬、7130元。能夠達到精英運動員資格的,必定非常刻苦。雖說住宿訓練醫療等都由體院提供,但以大部分運動員的短暫職業生涯而言,確實無法令他們對前景很放心。

參考公務員薪級表,最低的0級是1.4萬元,未計晉升,政務主任薪金為第27至44級(6.18萬至11.96萬元);二級行政主任則由第15至27級(3.5萬至6.18萬元);助理文書主任由第3至15級(1.7萬至3.5萬元)。薪金與資助或不能直接比較,所以我又看了一些發放酬金(honouraria)的公職,如行會非官守成員、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的酬金,分別為每月8.5萬、10.68萬、3.75萬元。

奧運過後,相信有更多人會希望政府加大資助運動員,亦不要單看成績去決定資助額。香港政府現在面對財困,除了投資在場地(如啟德體育園),怎樣加大對運動員的資助才對?運動員的情况很難找到合適比對,不論是公務員薪金或公職人員酬金,都不會做到「蘋果對蘋果」的比較。但這些銀碼,也許還是可以給我們更具體的概念,到底我們直接投放在運動員身上的資源有多少,討論起來不會無從談起吧。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