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薛偉傑:國產「星鏈」計劃繁多 反令資源技術人才分散

發佈於

【明報專訊】據媒體報道,內地的「千帆星座」計劃(俗稱「G60星鏈」計劃)的首批18枚組網衞星,定於昨日在太原發射,正式開始組網工作。事實上,中國的低軌道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數目繁多,在資源和技術人才分散、某些大城市又爭當衛星互聯網行業的老大,兼且內地尚未完全掌握可重用火箭技術的情形下,這些計劃如何推行、能否如期完成,實在惹人關注。

內地媒體報道,預料「G60星鏈」計劃今年內至少一共發射108枚衛星。但直至昨晚截稿之前,仍未有首批衞星發射成功、失敗或者延期的消息。「G60星鏈」計劃是由上海垣信衛星有限公司旗下格思航天科技提出,獲得上海市政府表態支持。該計劃在2023年正式啟動,其組網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25年底,實現648枚衛星在軌,提供區域網絡覆蓋。第二階段是在2027年底,實現1296枚衛星在軌,提供全球網絡覆蓋。第三階段是在2030年底,要達到差不多1.5萬枚衛星在軌,提供手機直連等多業務的整合服務。

大部分停在簡報檔案階段 多沒下文

不過,中國的低軌道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數目繁多,尤其是在2018至2019年間,大約有15家企業發表了規模很小的這類計劃,最小規模者只規劃部署24枚衛星,較大規模者也只是650枚衛星。這些計劃似乎絕大部分都停留在簡報檔案階段,「水分」和「吸水」成分極重,很多已沒有下文。但撇除這大約15個計劃之後,剩下看來比較有譜的計劃也有3個。

除了格思航天科技的「G60星鏈」之外,還有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的「GW星座」,以及藍箭航天旗下的鴻擎科技的「鴻鵠-3星座」,同樣規劃要達到1萬枚低軌道衛星的等級規模。其中,「GW星座」計劃早在2020年9月已發表,計劃建立一個由12,992枚衛星組成的寬頻Wi-Fi衛星系統,分為GW-A59和GW-22兩個子星座,分別在500公里以下的極低軌道部署6080枚衛星,以及在1145公里的近地軌道部署6912枚衛星。同月就以GW為公司代號,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交申請,並在11月9日被正式接收,是內地最早向ITU申請近地軌道資源的同類計劃。

工商資料顯示,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為2021年新成立的公司,註冊資本100億元人民幣,國務院國資委是其唯一控股股東。2023年6月,不少內媒已揣測,「GW星座」計劃可能很快就會開始發射組網工作。但奇怪的是,至今該計劃已向ITU提交申請幾近4年,仍未宣布何時開始發射第一批衛星。

至於「鴻鵠-3星座」,則計劃在160個軌道平面上一共部署1萬枚衛星,今年5月24日才向ITU提交申請。鴻擎科技的母公司藍箭科技成立於2015年6月1日,是內地第一家取得全部准入資質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並在2018年10月27日成功進行內地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發射。一般相信,在內地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當中,該公司已算是技術較好者。2023年12月9日,藍箭科技的「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鴻鵠」衛星、「天儀33」衛星及「鴻鵠二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鴻鵠二號」衛星就是鴻擎科技開發的針對低軌衛星星座網絡化的試驗衛星。該衛星攜帶鴻擎科技自主研製的霍爾電推進系統(氙氣和氪氣)、衛星綜合電子系統、新型太陽能電池陣等自研產品,在軌驗證了衛星大規模變軌,衛星上高算力運行,新型太陽能技術等創新技術。

由此看來,似乎由國企主導的「GW星座」計劃遲遲還未開始正式組網甚或發射測試衛星的工作,反而另外兩個由民企主導、分別獲得地方政府支持的計劃,進度還快了一點。坦白說,筆者對於這個現象,確實感到有些困惑。首先,如果內地真的同時建設3個低軌道衛星互聯網星座,又分別由3家公司營運,這會否變成重複投資,浪費了資金和資源,而實質效果又可能及不上SpaceX的「星鏈」?

重用火箭技術仍在試驗 發射成本高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內地的可重用火箭技術都仍然在試驗中,還未真正可以使用。若未能採用可重用火箭來發射衛星,這3個低軌道衛星互聯網星座的建設成本將會非常驚人。據報道,現時中國商業火箭的發射成本已降低至每公斤1.4萬美元以下,但與SpaceX的「獵鷹9號」的每公斤大約1520美元相比,這仍然高出了很多倍。有說若SpaceX改用「星艦」來發射衛星,成本甚至可以進一步下降至每公斤900美元。

筆者相信,內地的3個低軌道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未來很可能需要進行整合,或者至少共享資源和技術,尤其是在可重用火箭方面。否則,有可能面臨競爭力不足,以及無法在ITU定下的限期前建設完成。

明報記者 薛偉傑

[薛偉傑 科技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