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駁「民企退場論」 官方頻提「營法治環境」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大後,外界曾質疑中國「國進民退」加劇,甚至出現「民企退場論」。在3年新冠疫情後,中國經濟出現衰退迹象,「穩就業」成關鍵穩定因素,民企重要被再度關注,中央提出「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出「要為民營企業營造好的法治環境」,提振民企信心。

兩民營企業家被捕

國有資本2018始進駐

2018年一名自稱「資深金融人士」的網民發文稱「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文章在內地社交媒體掀起一輪軒然大波,就在此文發布前不久,阿里巴巴主要創辦人馬雲宣布,將在一年後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隨後在改革開放中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任志強和孫大午亦相繼被捕。

同時,國有資本被曝開始大規模進入上市民營企業。雖然官媒稱「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不是過河拆橋式的策略性利用」。但惶恐情緒仍一度在中國私營企業蔓延。外界認為中國商業環境已開始惡化。

3年疫情管控結束後,內地經濟並未如預期般反彈復蘇,更有繼續下滑之勢。中央提出穩就業保民生,政府需要營造讓人安心的營商環境。去年9月,中央和國務院共同提出「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習近平亦在各種場合提出「要為民營企業營造好的法治環境」、「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

疫後經濟續跌 三中打強心針

近日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亦提出,「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亦被視為向民營企業打強心針。

明報記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