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文祺、梁躍昊:前瞻思維彈性部署 調整優化房屋比例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2018年的《長遠房屋策略》(《長策》)以來,政府將公私營房屋供應目標比例定為「七三比」,至今已實施逾5年。隨着未來數年公屋輪候時間預期有所回落,早前政府透露此比例或有調整空間,並正研究未來北部都會區以「五五比」發展個別項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討論。

若未來公營房屋建成量一如預期,而所有項目都能夠按計劃推進,公營房屋供應將踏入收成期,使長久以來的短缺問題有望解決。在「提量」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後,公私營房屋之間的比例可作檢討,而未來規劃應根據不同新發展區的定位去精準調節,以配合當區實際需求及產業發展。若再推前一步,長遠的公營房屋政策可考慮由現時以出租為主,逐漸轉變為置業為主,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提量有成 公營房屋順勢求變

透過整合最新的公開資料,在所有公營房屋項目都如期推進的前提下,2024/25至2033/34年度的10年間,公營房屋建成量預計約41萬個單位,即平均每年4.1萬個單位。這不但較過去10年平均每年1.55萬個單位的建成數字有顯著改善,更比《長策》目標每年3.08萬個單位高出約33%,建立穩健的緩衝供應。

為評估不同因素影響下的公屋輪候時間變化及公營房屋建成量,筆者也在今年5月發表的《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4》報告中作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在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達成政府定下的目標;即使在用地交付和建築工程皆延誤的最保守情景裏,最終的10年期總建成量仍會比《長策》目標高出10%。

回顧2018年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的時代背景,一方面私人住宅供應超越了《長策》年均目標,另一方面公營房屋單位持續供不應求,因此當時改變比例確實有其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長策》並無就公私營房屋供應設定一個固定比例,而是期望政府能夠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包括對於不同房屋類別的需求及市場情况)定期檢視,並在有需要時調整公私營房屋之間的比例,以及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之間的比例。

隨着基本居住需求在未來10年能夠得到滿足,目前的公營房屋供應前景,已跟2018年時截然不同。再者,由於一般土地規劃及房屋建築周期均以年計,今天作出的決定,最快要在數年後才能產生影響。因此,這是合適時候研究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以更好地貼合最新發展。

因地制宜 供應比例不應劃一

按地區分佈,預計北部都會區是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單一最大來源,提供約197,600個單位,佔總建成量約48%。然而若進一步細分用地位置,預計在未來10年內建成的公營房屋用地,只涵蓋洪水橋╱厦村、古洞北╱粉嶺北,以及元朗南等已規劃的新發展區。換句話說,現時尚在規劃階段中的發展區域,包括新田科技城、流浮山╱尖鼻嘴╱白泥,及新界北新市鎮等,仍存在一定的彈性,可調整當中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

參考2023年10月政府發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部都會區內每個區域的發展定位各有不同。以新田科技城為例,其策略定位是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不單是「創新科技地帶」的發展重點,也是整個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的重心。至於流浮山╱尖鼻嘴╱白泥方面,則位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以數碼科技樞紐為產業定位,並將成為金融科技、智能生活和數碼娛樂等初創企業的基地。

考慮到各區的產業結構、人群特徵及住屋需求等各有異同,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不應全部劃一,而是需要因地制宜,作針對性的調整。例如,新田科技城將提供12萬個或以上的高增值創科職位,除了吸納本地創科人才,也將會吸引內地和海外優秀科研專才。因此,若維持區內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為「七三比」,或不能夠回應相關群組的住屋需求。

為更貼近實際需要,並與相關產業發展起相輔相成之效,在公私營房屋以外,可規劃打造嶄新的房屋種類,例如結合智能生活及共享空間的人才公寓。

循序漸進 穩步提質回應市民所需

隨着供應前景持續改善,政策重心更應從「提量」轉向「提質」。因此,除了研究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亦應該檢視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之間的比例。自2018年以來,該比例一直維持在「七三比」。誠然,在當時公屋輪候冊上申請數字及輪候時間不斷攀升的情况下,採取以上比例有其合理性;但在公屋輪候時間逐漸回落的大趨勢下,正是契機提高資助出售單位的佔比,讓公營房屋體系從現時的出租轉向以置業為主,並為本港家庭提供更多可負擔的置業機會,促進社會上流。

坊間有意見認為,近月樓價回落後,市民已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置業,因此資助房屋已失去需求及功能。然而,以上現象只是反映了收入較高、接近資助房屋入息限額的「上層中產」情况。對於收入在全港月入中位數附近的「核心中產」,去年香港樓價對收入中位數的比率仍達到16.7倍,即使樓價回落亦難以負擔。至於現時居於公屋單位但有意置業上流的「綠表」家庭,資助出售單位更是他們的唯一置業選項。

事實上,根據2023年住戶收入分佈情况,符合資助出售單位申請資格的住戶,佔全港住戶總數近40%。然而,資助出售單位佔整體房屋存量的比例只有15%。而在1997至2023年間,資助房屋佔新建成房屋的比例僅為10%。這些數字均表明,資助出售單位在新建成房屋單位中所佔比例並不足夠。因此,每當有任何種類的資助房屋項目開放申請時,均出現大幅超額認購10倍以上情况,反映廣大市民的可負擔置業需求遠未被滿足。

誠然,增加可負擔置業機會的同時,需與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之間取得平衡,並採取務實和循序漸進方法。當局可以增加綠置居供應作為起步,利用公屋與綠置居單位的「可互換性」,透過綠置居「一換一」安排,既滿足「綠表」家庭的置業願望,同時回應公屋申請者的房屋需求。

其次,現時預留給「綠表」家庭的居屋配額便可騰出,並分配給「白表」申請者,作為短期應對資助出售單位需求缺口的方案。最後,視乎市况和調整居屋「白表」配額比例後的市場反應,當局可增加公營房屋內資助出售單位的比例,以解決資助出售單位長期供應不足問題。

總括而言,由於在「提量」方面取得切實進展,優化房屋供應結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論是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抑或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之間的比例,均有重新檢視的空間。房屋一旦建成,其使用年期以數十年計,因此當局亦必須以前瞻眼光和思維制訂未來方向,抓住機遇,着力提升本港居住質素。

作者葉文祺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梁躍昊是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文祺、梁躍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