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體育節目製作老將李漢源 第10次做奧運仍很「餓」

發佈於

【明報專訊】奧運賽程第一日,先從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傳來好消息,不少觀眾在香港時間星期日凌晨透過直播,直擊女子重劍「世一」選手江旻憓為香港刺下本屆奧運第一金。今時今日看奧運或其他體壇盛事直播,就如呼吸般理所當然,但你可能沒想到幾十年前做直播是「如臨大敵」,製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場內畫面資訊傳到你家電視,當中涉及的是何等複雜的部署。

如果有一門「奧運轉播學」,資深體育節目製作人李漢源一定是最適合的導師。體育節目助導出身的他,由1988年漢城奧運開始,每屆奧運節目他都到當地參與,近年退休後,他仍以顧問身分協助政府洽談奧運轉播權。今屆巴黎奧運,是他第10次參與奧運轉播,但仍stay hungry,對奧運的一切感到渴求,感到新鮮。

江旻憓為香港摘下本屆奧運第一金後,有本地電視台立即搶先一步「扑咪」做第一手訪問,記者問現時身處巴黎的李漢源,為何該台可獨佔鰲頭搶先同行一步呢?前後參與過10次奧運製作轉播的李漢源回覆記者指,這可能早在轉播權未落實前,電視台已預測江旻憓有機會奪牌,預早向大會付費訂下採訪區較前位置,當獎牌得主來到採訪區,就可把握機會優先「扑咪」。

入行貪可免費看球賽

李漢源加入體育節目製作已逾40年,「當初入行,就是因為看球賽不用錢」,他笑着說。中學時代,熱愛足球的他每逢下午3時半放學後,就跑到界限街的大坑東球場,「那個年代職業球員都在那裏練習,譬如精工、南華等;當時沒那麼多錢可入場看比賽,就去球場看球員練波」。做體育節目可看免費球賽,對他而言,無疑是一份「筍工」,但入行後,得着遠多於睇免費波的快樂。

1981年他經無綫電視舉辦的「編導人員訓練班」入行,從助理編導一直做至體育科節目監製及製作主任。除了曾任《體育世界》節目監製多年,當年大大小小的體育賽事、世界級體壇活動,他都有份製作轉播,包括世界盃、奧運等。運動員參與4至5屆奧運已屬元老級,而他自1988年漢城奧運開始,之後的每一屆都不曾缺席,每一屆都會到主辦城市統籌大大小小的拍攝事務。

統籌拍攝 「補漏」大會鏡頭

四年一度的奧運,是全球最大體育盛事,各地電視台、製作人在舉辦前都嚴陣以待,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李漢源,亦不敢怠慢。「我們通常多於兩年前(主辦年份),就開始籌備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更是從4年前就開始。」每屆奧運舉行前約兩年,他會到主辦城市出席國際廣播會議(World Broadcaster Meeting),除了解大會怎樣製作該屆奧運,還要告知所需的製作要求。轉播奧運,不是單單將大會信號傳回香港就足夠,李漢源指,他們的工作是「補漏」大會鏡頭沒有捕捉到的本地運動員身影。

例如拍攝開幕禮時港隊進場畫面,大會一般只提供約30秒片段,負責轉播的電視台會事先向大會申請架設自己的攝影機,拍攝更多本地運動員的身影。至於比賽過程,雖然有大會攝影,卻不一定聚焦在本港運動員身上。「例如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乒乓球場館有4張乒乓球桌,但大會鏡頭只對準其中一張,香港運動員那張球桌剛好沒有攝影機拍攝,我們就要自己架設攝影機。」近年奧運,雖然攝影機都會架設在每張球桌附近,惟直播只會播放其中一場賽事,而電視台拍攝後,亦需自行安排將信號傳回香港,觀眾才可看到賽事。

花百萬元 搶先直播李麗珊領金牌一幕

奧運賽果千變萬化,播放哪些賽事與頒獎禮,怎樣調動拍攝資源,均考驗製作人的準備與遠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滑浪風帆選手李麗珊為香港摘下歷史第一金,她登上頒獎台最高台階的瞬間,由無綫電視獨家直播。李漢源表示,整個製作組在兩年前已為這一幕準備,「當年我們租了一輛車、租了衛星,花了約100萬港幣,但很值得」!他當然沒有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出於對運動員的了解、對大會轉播安排的熟悉,成功跑贏同行。「其實本身不是TVB獨家的。」他憶述大會在奧運前的廣播會議已表明不會直播該頒獎禮,但他預料李麗珊有機會獲獎,兩年前已租用流動衛星發射車,將大會信號同步轉播香港,為香港觀眾第一時間帶來頒獎禮直播;其他電視台因沒留意大會轉播安排,只可等待事後片段。

亞特蘭大奧運搶先一步轉播歷史一刻,無疑是他多屆奧運中最難忘的經歷之一。這一年的難忘事,還因為當年百年奧林匹克公園發生爆炸,「我們被困在廣播中心整整3日,大家都睡在控制台下、地板上,無法外出」。不過論驚險程度,「亞特蘭大都不算,巴西才最驚險」!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他們在馬路上目擊車輛停車期間被持槍匪徒搶劫。眼見還有幾架車就輪到自己,他們卻沒有退路,正當討論應放棄哪些財物以保住性命時,劫匪搶劫完前面數架車後就離開,真正一額汗。

「職業病」發作 入場不是看波

運動員視奧運為人生目標,對體育傳媒來說亦是難得機會,可見識到各地媒體如何使盡渾身解數呈現奧運,從應用最新的器材、最先進的轉播技術,到包裝出最紮實、最感人的運動員故事,每每都有新的得着。李漢源當初為了看「免費波」而入行做體育助導,但在行內打滾多年後,在體育世界找到更多樂趣。2018年他雖沒參與世界盃轉播,仍特意飛到俄羅斯看世界盃。當觀眾視線追着綠茵場上的足球跑,隱藏在場邊的攝影機與製作人反而更吸引他的眼球,他笑言是「職業病」發作,「我現在已習慣入場不是看比賽,而是看別人怎樣製作轉播,如攝影機怎樣放、怎樣籌備一場足球賽事」。

遺憾無緣參與奧運官方製作

儘管參與過多屆奧運,在頂尖舞台見識過高水平的節目製作,他心中仍留有遺憾——沒有正式參與過奧運大會的官方製作,「奧運是全世界最大型的體育節目製作,對體育傳媒而言,有機會參與這件事是光榮、是榮譽,我們認為這是『朝聖』」!每屆奧運主辦方會邀請各地電視製作人員組成國際團隊,協助拍攝奧運賽事,大會通常會邀請對該運動項目熟悉的國家或地區參與,相信他們會拍得好,例如今年中國負責體操和羽毛球,美國負責籃球,日本負責柔道等,某程度上是對當地節目製作水平的一種肯定和認同。

他憶述2000年悉尼奧運時,主辦方曾派人來港,視察無綫電視的器材、設備後邀請他們加入大會的奧運製作團隊,拍攝乒乓球賽事。「雖然有收入,但電視台認為這樣佔用採訪車、採訪器材太長時間,因資源調配、人手不足而沒有參與。」他解釋拍攝乒乓球賽事,一張球桌就需用上5部攝影機,一部以廣角拍攝比賽過程,兩部攝影機分別負責兩隊球手的近鏡,剩下兩部用作慢鏡拍攝和捕捉教練、觀眾等其他畫面;乒乓球賽場上同時有4張桌在比賽,即起碼需用上10多部攝影機拍攝,非常考驗電視台的資源調配,「其實也很難說,始終香港不是由政府處理奧運事宜,而是由商營電視台(處理),它們以盈利為先,賺不到錢就不會做」。雖然沒有正式參與過奧運大會的官方製作,但多年來參與奧運轉播,可與國際轉播團隊交流,1980年代又有機會跟外國的資深製作人學習奧運節目製作,獲益匪淺。

李漢源在訪問上多次提到自己很幸運被派到外國學做奧運,開闊眼界;幸運遇上電視業界的輝煌年代,電視台願意投放金錢和資源讓他放手製作;幸運可以將興趣化為終身事業,「雖然我已退休,但仍然很喜歡體育,可以選到自己喜歡做的東西而做到退休,真的很幸運」。訪問結束,他突然想起自己與奧運原來早在童年時已結下淵源,「1964年東京火炬傳送來到香港,我叫爸爸帶我去看,他卻不願意」,現在的他憑住對體育的熱情,早已在奧運路上,走得更遠。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email protected]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