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熙:優化人才政策 帶動經濟轉型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並提出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國家文件多次出現有關港澳「打造國際人才高地」字眼,足以證明國家對香港這一個定位寄予厚望。目前港府在人才引進政策上確有所成,但如何將引進人才的潛力有效轉化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並支撐社會轉型,則成為擺在特區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引才計劃的階段反思

據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本港各項入境計劃的抵港人數約13.2萬,已超過2022年施政報告訂立的3年引入共10.5萬人才的目標。誠然,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香港首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尤其是來自內地的)人才,為這個國際都市注入了新活力。但隨着部分人才流向如保險等特定領域,導致行業競爭加劇,甚至出現了飽和現象。這一趨勢似乎偏離了原本期望通過引進高端人才,促進整體經濟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的初衷。

若本身就讀如科學、醫藥類專業的高端人才來港發展,卻投身其本身不擅長或不了解的保險或其他相對飽和的行業,只能說明香港未能提供適合人才發揮其專長的土壤。長遠下去不僅會限制人才的發揮與創新,更不足以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及進步。

以更廣闊視野 打造人才發展土壤

如何為新來港人才提供適合發展的養分?答案有許多,但若論最重要也是當務之急的,筆者認為有三:更國際化的人才戰略、多元化產業的構建,以及創新生態的構建。三中全會釋放出國家深化改革,以及利用頂層設計盡可能將香港納入國家發展總體戰略中的明確信息,香港自然就要趁勢而上,在人才引進策略上採取更開放和多元化的路徑——不僅要吸引內地優秀人才,更要放眼全球,引進具國際視野和經驗的海外人才,以及留學歸來的學子,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大都市優勢,強化其作為中國內地與世界橋樑的角色。

要人才在海外原有的事業基礎之上選擇來港發展,首要必須解決的就是就業問題。特區政府銳意推動本港的創科產業發展,以及有立法會議員提出進一步爭取中央開放更多國家級科創基金給本港大學申請。這些建議與舉措,都為聚集海內外高水平科研及教育人才提供良好誘因,還望港府能夠積極落實與跟進。

當來港人才的基數愈大,且日趨多元化,就業選擇的單一就無可避免地成為問題。要避免人才過度向不適合自身優勢的行業流動,或因來港發展困難而鎩羽而歸的問題,港府必須加大力度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及產業多元化。新田科技城與北部都會區就將為達至這一戰略目標提供契機,因此港府必須審慎規劃,務求做到引進產業的實體化與多元化,為未來的來港人才未雨綢繆,提供更多多元化就業機遇,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與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基建設施,甚至是能夠供中小企落戶發展的孵化基地等。

要成為國際人才高地,要在引進人才的階段性成功之後,進入「培育」與「整合」的下一階段,以更精準的產業發展定位,優化人才配置,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人才網絡。特區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就曾表示,產業導向是未來發展的新亮點。筆者期待不久出爐的新一年施政報告當中,能夠有更具體與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推動香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

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