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慧君:拜登被逼宮 如何破壞民主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苦苦掙扎近一個月,拜登終於在壓力下退選。拜登從來就不是因為其政治魅力或政策立場而贏得選民青睞;3年半前,拜登僅因其務實的中間路線,被視為最有力能夠擊敗特朗普而贏得黨內提名。在民主黨人以至中間選民含淚投票下,拜登終取得總統之位。是故,拜登退選對選民而言並沒有太大可惜,亦非重太損失。

可是,其退選並非個人選擇,而是被財閥及黨內大佬逼宮下而做的決定。美國主流已紛紛聚焦討論代替的賀錦麗,卻鮮有談及逼宮下對民主制度的破壞。

拜登名正言順贏得初選

美國民主選舉,黨內初選屬重要一環。初選並非政黨內部小圈子選舉,其選舉資金受聯邦法律規管,而各州政府亦要負責舉辦初選,是美國民主選舉程序之一。今屆民主黨初選中,即使有多人參選,但拜登作為現屆總統爭取連任,幾乎已篤定出線。有民主黨人不忿這份理所當然,遂發起「不表態運動」(uncommitted movement),藉近似白票或廢票以示對拜登不滿。即便如此,未受到政治狂熱者追隨的拜登,仍在初選中取得逾1400萬選民支持。故拜登可謂在初選制度中,以民主方式名正言順地贏得黨內提名。

事實上拜登以中間路線贏得上屆總統選舉,亦以此路線在任內成功推動不少重大政策。首先,他通過史上最大的基建法案,大幅投資並改善國內基礎建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此外,他又成功令主張自由經濟的共和黨共同攜手,通過帶有計劃經濟意味的晶片法案,大幅補貼國內半導體製造業,以把晶片生產線帶回美國本土,從而應付中國崛起帶來的潛在威脅。

更甚的是,拜登通過被視為繼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的「大社會」計劃(Great Society)後最大的社會政策改革,當中包括降低處方藥物價格、擴大醫保補貼、補貼製造和購買電動車以應付氣候變化等。

放大口誤過失 或欠公允

客觀而言,拜登能通過多項重大法案,不可能只憑己力;民主黨主要領袖議員在黨派間的斡旋與游說,亦是成功關鍵。但在兩黨極分化的政治氛圍下,拜登政府仍有如此政績,全國卻只是無限地放大其年齡與口誤過失,主流社會對其功過評價,或許欠公允。不少知名進步派看在眼內,包括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和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即使他們在以巴及邊境等問題上與拜登有嚴重分歧,都先後在其災難式辯論後願意公開表態支持。

「金主造王」

可是,進步派在民主黨內並非大佬,亦非黨內金主。拜登首場辯論表現之差,相信不存爭議;但真正造成拜登形勢大劣,或許不是辯論表現,而是財團前仆後繼地停止捐獻。政治捐獻畢竟不是慈善捐款,而是政治投資。對金主而言,若他們認為拜登不能勝出大選,改變投資策略止蝕離場,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不少主要金主紛紛高調要求拜登退出,甚至威脅凍結捐款直至拜登退選,而主流傳媒往往把候選人的勝算跟其吸金力畫上等號,間接形成「金主造王」局面。

另一邊廂,財閥停止政治捐獻,影響的不單是拜登競選,更大大動搖民主黨內人士對他的支持。不少角逐國會議席的參選人都憂慮拜登會拖累他們選情,亦影響金主在地方選舉的捐款。於是不少人均公開要求拜登退選以求自保,特別是那些在搖擺州份的參選人。黨內兩院領袖亦因而加入勸退拜登之列;而一向被視為拜登緊密戰友的奧巴馬及佩洛西,更分別被指為逼宮幕後主腦和主要煽動者。黨內大佬接連倒戈,終形成拜登不可挽救之勢。

以民調取代選舉 違民主價值

逼宮理由當然要冠冕堂皇,選民就是最佳擋箭牌。誠然,不少民調都有近半或過半的民主黨選民認為拜登應該退選,惟民調能否準確反映民意則是存疑。2016年希拉里對特朗普時,多個民調預測前者必勝無疑,結果恰恰相反,特朗普不單勝出,更是在選舉人票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到2020年大選,民調預測的藍色浪潮並無出現。同樣地,民調預測2022年中期選舉的紅色浪潮也無出現。

當民調往往未能準確反映選舉結果時,民主黨卻以此逼退在一人一票下勝出初選的參選人,這樣以民調取代選舉的做法,肯定是大大違反民主價值。

過往特朗普否認大選結果,民主黨人高調狠批其破壞民主;今日這班民主黨精英高調逼退拜登,何嘗不是同樣地否認初選結果。或者分別就是特朗普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畫面不夠漂亮」,而民主黨則利用傳媒及金主壓力,造成拜登「自動」退選,手段高明得多。

上屆大選結果沒有在特朗普否認下受影響,但在今屆初選中對拜登投下的1400多萬選票,卻在民主黨逼宮下被剝奪。在這樣的政治操作下,民主又從何說起?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慧君]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