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港6年65生科股上市 九成潛水 4隻高過上市價 分析:難憑股價定成敗

發佈於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2018年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容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香港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惟自2022年起,該市場開始走下坡,根據內地研究機構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64家(至今為65家)已上市的18A公司中,逾九成股價「破底」。分析指出,生科公司早年有「炒過龍」現象,相關公司亦需較長時間實現商業模式,難以單憑股價表現斷定成敗。

明報記者 梁慧雯 江陵凱

內地頭豹研究近日發表有關18A生物科技公司發行投資報告,自2018年港交所推行上市改革,創新藥、高科技醫療器材等領域的企業,陸續來港上市,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非常活躍。2019年至2021年,在多輪資本的加碼下,醫藥產業出現突破,不少公司股價創出歷史新高。上市反應亦熱烈,當中於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 ,便超購1246倍,凍資3620億元,成為當時的生科公司「凍資王」。

12股份錄盈利 移除「B」標記

不過,生科公司研發始終需要極高的資金投入,部分企業或因欠缺現金流,面臨營運困境。自2022年起,隨着企業的獲利能力難以配合股價,市場開始走下坡。個別公司更出現企業管治問題,啟明醫療(2500)自2023年11月起停牌至今。但至今亦有12隻股份取得盈利,摘除生科股(名稱加「B」)記號。

報告指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別有9家、14家及20家18A公司上市,但2022年及2023年,分別只有8家及7家公司上市。今年以來更只有兩家上市(見圖)。

港交所:助創新藥研發 造福社會

截至今年3月底,64家已上市18A企業中,集資總額為1111億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64家企業中,僅有4家的股價仍處於發行價之上。即使是五大集資額的大型生科股,亦有4隻股價「破底」(見表)。連同第二季新上市的盛禾生物(2898)破底累跌逾五成,65隻生科股中有61隻潛水。

港交所(0388)接受查詢時表示,自2018年推出改革以來,香港迅速成為了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之一,不僅推動了香港生物科技投融資生態圈的形成,也加速了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和創新藥的研發,造福整個社會,「新冠疫情中用到的一些疫苗和藥物,就來自這些上市公司」。18A公司的上市還帶動了76家已經錄盈利的大健康行業公司來港上市。生物醫藥公司上市之後的股價表現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公司的研發進展、市場環境、行業環境、發行價的高低、投資者的情緒等等,投資者應做好充分研究並注意相關風險。港交所會繼續檢視及優化上市規則,確保香港市場與時並進。

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董事兼業務發展及市場總監林鴻恩認同,18A公司未有收入或盈利,營運及交易風險較一般公司高,上落幅度較大;加上近幾年港股受息口上升、地緣政局等因素影響,整體表現較差,生科公司作為股市的一部分,自然反映整體表現。此外,18A公司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商業模式,故很難單憑統計數據,來斷定制度成功與否。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