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醫學博物館擬辦新冠展 記社會影響汲教訓

發佈於

【明報專訊】持續逾千個日夜的新冠疫情為港人留下無數深刻畫面,口罩下的人群、冷清的商場、大批病人於公院急症室外冒寒苦候。社會縱已復常,但香港醫學博物館希望記錄這段抗疫歷史,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董事會主席麥衛炳接受本報專訪透露,正籌備於2026年舉辦新冠疫情展覽,希望社會汲取疫情教訓,同時教育公眾。2026年適逢醫學博物館成立30周年,他透露計劃邀請百位名醫口述歷史,記錄香港醫學發展。

香港醫學博物館坐落半山堅巷,由紅磚建成的3層愛德華式建築,在一片高樓中格外矚目。前身是上世紀初的「細菌學檢驗所」,屬本港首間專為公共衛生和醫學化驗而設的檢驗所。

這座盛載着傳染病和抗疫歷史的大樓,現時常設SARS展覽,記錄香港2003年SARS抗疫一戰。此外,相鄰位置擺放機器,播放着有關新冠病毒和新冠疫苗的簡介資料;博物館內有關香港衛生和醫療發展史的展板,則尚未更新至新冠抗疫一章。

如今新冠病毒在本港已演變成風土病,生活漸回復正常,但其中第五波大爆發奪走9000多人生命,為香港留下傷痛和教訓。麥衛炳說,醫學博物館使命包括保護醫學歷史和文物,推廣健康和醫療教育,目前正籌備於2026年舉辦新冠疫情展覽,目的除了教育公眾,同時希望社會各界汲取疫情教訓。

蒐抗疫實物展出

盼「展覽唔止醫療」

麥衛炳說,除了記錄新冠疫情爆發過程,涵蓋新冠病毒、疫苗等基本知識,亦相信會有互動裝置,例如透過問答題形式供公眾回答,加強健康教育。就如昔日SARS展覽,他說抗疫實物為重要展品,正聯絡醫院、衛生署、醫管局、醫生等,希望收集檢測棒、防護衣物、口罩等物品供展覽。

新冠疫情長達3年多,徹底改變市民生活,一度觸發政府史無前例推出口罩令、限聚令、疫苗通行證等防疫措施。麥衛炳希望新冠疫情展覽除醫療資訊,亦記錄疫情帶來的社會影響,包括疫下失業潮、戴口罩習慣、公共衛生觀念轉變等,「希望展覽唔係只有醫療咁簡單」。

麥衛炳透露,籌備委員會現時約有10名醫生,亦會招募義工幫忙。他不諱言新冠疫情較長,涵蓋內容更複雜,相信籌備工作較SARS展覽困難。

擬邀百醫口述歷史

2026年適逢醫學博物館成立30周年,麥衛炳透露屆時另一項目是口述歷史計劃,擬邀請100名對香港醫學有貢獻、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醫生參與,除了行醫經歷,主要講述他們對香港醫學和社會的貢獻和影響,目前已擬定初步名單並聯絡醫生,包括港大醫學院前院長、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楊紫芝。

麥衛炳說將會揀選不同專科領域代表人物,亦冀涵蓋不同背景的醫生,包括來自公私營、本地及海外受訓醫生等。他說,包括自己約20名醫生會參與協助訪問,口述歷史計劃不僅透過影像方式呈現,亦考慮集結成書。

明報記者 楊晨 陳柔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