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工會調查指輸入外勞後機場工人收入減 機管局將展開新一輪人力調查 (22:58)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7月推出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規定最多可輸入6300名機場外勞,涵蓋地勤、飛機維修技工等10個工種。機場空運員工協會今日(25日)指,工會調查顯示,輸入外勞後本地機場員工收入減少,輸勞前逾半員工(51.6%)月入逾2.1萬至3萬元,但輸勞後逾半(57.1%)月入僅逾1.5萬至2.1萬元。本地工收入減主要因可加班時數減少,員工少了加班收入。工會指輸入外勞對機場基層工種工資增長有負面影響,航空業已復甦至疫情前約8成,輸勞計劃「宜慢不宜快」,盼當局監察,避免外勞與本地工造成惡性競爭。

工會今日與機管局及運輸及物流局會面討論調查結果,運輸及物流局早前曾稱,適時會公布第三輪外勞計劃申請詳情。運輸及物流局回覆本報查詢稱,隨着三跑道系統於今年底啟用,機場航班處理量將上升,預計機場所需人手會逐步增加,政府會參考機管局今年稍後進行的新一輪機場人力資源調查結果,外勞計劃的執行情況及持份者意見等,再考慮外勞計劃未來路向。局方又補充,計劃兩輪申請共批出約5800個外勞配額,當中約3200個配額已被使用,約1740名外勞已抵港工作。

機管局則回覆指,與機場同業溝通後,同業已根據建議增加本地員工加班工作時數的彈性,局方早前亦已推行「機場本地前線員工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首批交通費用補貼已於6月16日起發放給合資格本地機場員工。機管局強調,疫情後已與業界積極舉辦招聘會,截至今年3月各機場公司共聘請約8700名本地員工,機場人手水平增至約6.3萬人。機管局去年中曾預計,今年底香港航空業人手需求約6.9萬人。

工會於今年5月向252名機場本地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輸勞前,即去年10月或之前有51.6%本地工平均月入逾2.1萬至3萬元,輸勞後僅19.1%於今年2至4月仍有該收入水平。以往僅34.1%本地工月入逾1.5萬至2.1萬元,今年2至4月增至57.1%。

工會稱,機場員工月薪約三分二為底薪加津貼,餘下三分一靠員工加班賺取,調查中有70.4%認為加班時數減致收入減, 25.4%指月均加班收入在輸勞後減少5001元或以上。63.2%認為其崗位或部門人手已恢復或接近疫前水平,輸勞後現時工作量僧多粥少。

現如盼輸入外勞,需確保全職本地工與外勞比例為2:1,工會稱,該比例以全公司員工總數計算,其他工種員工也可計算在內,建議將比例改為10個可輸勞工種獨立計算,以免令營辦商有空間輸入過多外勞。工會又指,少數營辦商現有為本地工提供每日特別津貼以補償外勞影響,盼政府可鼓勵其他公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