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環團批南大嶼生態走廊忽視海豚棲息環境 規劃界:政府應平衡生態及經濟因素 (23:33)

發佈於

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近月提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概念,包括分別在長沙、石壁、水口及貝澳等地興建碼頭、登山吊車、文化藝術裝置及不同康樂設施,以增加4000至6000名遊客到訪。有保育團體批評署方忽視海豚及水牛棲息環境。有城市規劃師則表示,政府應平衡該區的生態文化及經濟因素,以提供高質素的生態旅遊。有關「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的研究建議」,諮詢期將於本月28日結束。

香港規劃師學會前會長兼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李建華表示,發展大嶼山作生態旅遊是個很好的機會,以教導遊客的保育或生態方面的知識,例如水牛有互利共生的作用。因此政府在發展的同時,必需尊重當區的生態文化,與持份者作充份溝通,思考解決辦法,例如限制渡輪航線及航班次數,以提供高質素的生態旅遊。

李形容,政府若在概念上只著重經濟發展,只會令計劃「無得傾」;惟他補充,計劃內容均是初期概念,市民應聚焦其方向是否可行,再於諮詢期提出意見,令政府可以考慮相關因素而作出調整。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稱,目前在香港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只剩34條,而署方在長沙擬興建碼頭的地點完全與海豚的棲息地重疊。她續稱,碼頭施工時的挖掘工程會製造污染,營運時船隻航行亦有機會撞死海豚,因此整個項目必然對海豚構成威脅。嶼南水牛學會創辦人、有「牛媽」之稱的梁韶華亦批評署方未有提到如何保育大嶼山的水牛,完全忽視牠們的保育價值,「如果呢個計劃無佢哋(水牛)份,呢個直程唔係計劃,係破壞」。

大嶼山居民賴小姐稱,很多旅客是喜歡大嶼山的自然生態,「愈荒蕪、愈原始,愈接近大自然」才能吸引他們,認為根本不需要「打卡位」。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亦表示,很多市民欣賞大嶼山是因為「要山有山,要海有海」,「就唔係去樂園,去樂園唔需要嚟香港玩」。

署方目前在建議中提到,冀將長沙打造成「康樂樞紐」,包括興建訪客中心、沙灘營地等,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當初政府花費龐大資源興建啟徳郵輪碼頭,都是希望將其打造成「亞洲郵輪樞紐」,現時情況未如預期,故質疑建議會否同樣跟署方估計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