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胡汶軒:三中全會對香港的啟示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共中央日前發布《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彰示了三中全會的主體、目標、方法等會議成果。若對中國政治邏輯有一定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三中全會的成果往往具有歷史意義,對中國往後發展有標竿性的影響。

舉例言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第十二屆三中全會則改變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路,確立了中國實施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尤其點出了過去把全民所有同國家機構直接經營企業混為一談的問題,提出了所有權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的思路;至第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尤其強調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是透過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回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任務,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

發揮一國兩制獨特性 助力國家對外開放

早前閉幕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等7個「聚焦」,作為2029年新中國成立80周年時黨和政府必須完成的改革任務。在我看來,《決定》對本港未來發展帶來深刻啟示。

《決定》裏共有3次明確提到香港,全都在第27點,即「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章節中「優化區域開放佈局」的部分。《決定》明確支持香港特區繼續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又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一如既往體現中央對港發展的慎思與展望。值得我們細心鑽研的是後一句,即「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並提到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在香港持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際,《決定》內容毫無疑問是再一次強調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角色,並宣告建立更完善機制來促導香港為國家對外開放更好發揮作用。具體要如何達成,社會應結合「國內國際雙循環」概念來解讀。國際循環需通過國內大循環來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國際資本、生產要素、市場需求都要與國內情况結合。香港特區能夠為國家對外開放更好發揮作用的地方,就在於發揮一國兩制獨特性。

香港超級聯繫人與閥門角色

一方面,香港可以作為國際資本和生產要素與國內情况結合之前的閥門,發揮先導基地、實驗基地角色,透過香港走進大灣區腹地,在大灣區內先開展適應性的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及調整,最終逐步擴展、引流至其他省市。具體措施可能包括持續擴充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涵蓋的商品與服務、探討「灣區經驗」如何普及內地尤其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並制訂相應標準流程與執行配套等。

本港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界,或可探討改變以單一企業個別進軍內地的做法,組織更多大灣區業界聯盟,並共同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設分部,在普及國際化服務的同時,亦建立起相應的人才培訓與鍛煉機制,長遠支持有關地區改善國際化市場營運生態,貫徹「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另一方面,香港要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深入調研、掌握國際市場具體需求,並推動具高度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商品與市場對接,持續做好「說好中國故事」任務。其中一個關鍵領域,是推動「灣區認證」建立更優質的國際聲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早前按照「機構主導、市場驅動、對標國際」原則,邀請粵港澳三地檢測和認證業界一起參與推進「灣區認證」計劃;隨後公布15項「灣區認證」專案,並由粵港澳三地認證機構等經營主體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成立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

展望未來,「灣區認證」必須踏上國際舞台,成為「一帶一路」乃至其他國家和地區公認的好標準。然後結合香港享負盛名的專業服務和市場調研支援,讓更多國產商品取得「灣區認證」後,更主動、更多元化地進軍不同地區市場。

作者是中西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胡汶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