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稱新世代慣看短文 改編影視助投入文學

發佈於

【明報專訊】「這一世代的人需要影視文學。」對影視及文學均有涉獵的黃綺琳,除了改編自己的作品,亦改編他人作品。對於影視文學這個主題,她說這個世代的人每天都會看很多字,但習慣了看非長篇文字,亦習慣「速食」影像,有年輕人會選擇「快播」影像,甚或沒有心情在芸芸書海中揀選一部作品觀賞,而影視作品的出現「可帶他們到某些文學作品」。

《填詞L》原著乏問津 因電影變熱

不少人都是觀賞改編電影才翻看原著,參與逾10部影視作品編劇的黃綺琳自言,她寫的《我很想成為文盲填詞人》於2013年出版後10年間無人問津,改編成電影後則將內容推廣出去,有人會看畢電影尋找原著。她憶述,上映期間曾往書局尋找電影內提及的「0243」填詞法始創者兼資深樂評人黃志華的新書,店員立即答是《填詞L》中提過的方法,故認為用影視去推廣文學是個好方法。

她進一步說,影視作品可推廣用文字難以普及的體裁,並增加文學的受眾,她舉例「0243」填詞法並不具象化,「只能夠紙上談兵」,但透過故事及人物塑造便能將「0243」填詞法普及化。

改編可用他人素材 「世界闊很多」

對於不少改編電影源自經典小說,黃笑言有一說法是「最好改編的素材是二流小說,千萬不要改編一流小說」。她解釋,金庸和倪匡等原著已擁有很多讀者粉絲,編劇改編這些經典小說會感到很大壓力。至於自己會否挑戰改編經典小說?她透露正就台灣作家李維菁遺作《人魚紀》改編劇本,亦有不少小說家完成作品後先給她觀賞,詢問會否有興趣改編。她認為改編他人作品可用到其他創作者的素材,「世界可以闊很多」。

黃綺琳首次負責編劇的劇集是2016年播出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她形容原著富文學性,但當刻未必可即時聯想到一個可以「拍出來的故事」,因為改編劇集需考慮素材影像化後可怎樣發揮,但強調文學有其獨特和重要性。她相信,當時會有人因觀看完《瑪》劇而回頭看原著,又會有人因為該劇而再出版印有影視封面的文學作品,認為「影視」及「文學」相輔相成。

黃綺琳今年書展推出新作《填詞L——原著及電影創作全集》,新作增加了劇本、拍攝心得、電影團隊感言及彩頁劇照等,由3萬字增至9萬字。對於未曾閱讀原著的人,她說新作兼收原著與劇本,建議先看原著部分再看劇本,便可看到改編之分別。至於未曾觀賞電影者,她說新作載有電影原聲帶二維碼,「好像一本有歌的書」,讀者可邊閱讀邊聽歌。

(書展2024)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