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媒體如何部署「特朗普2.0」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令拜登的形勢急轉直下,很多非特朗普支持者看完辯論後,也不得不為「特朗普時代」再臨做好準備。對特朗普又愛又恨的新聞機構,又應該如何部署?

拜登在辯論中表現不濟,特朗普卻較4年前「瘋子罵街」的風格有明顯進步。事後,跟特朗普政策相關的股票價格上漲。美媒報道,矽谷創投家轉為支持特朗普,一來懷疑拜登能力,二來期待特朗普減少規管的政策對科技企業有利。雖然科企崇尚自由主義,跟特朗普的政治取態大相徑庭,但利益當前,政治靠邊站。

這種立場上不支持、但很可能受惠於「特朗普2.0」的界別,還包括新聞媒體。雖然特朗普常跟新聞機構對着幹,揚言要將媒體告上法庭,惟站在實際利益來說,特朗普猶如全球媒體的「流量密碼」,每逢媒體報道其惹火言論,都會帶來可觀的電視收視和網站流量。媒體4年前由特朗普過渡到拜登時代,最大的轉變並非跟政府關係改善,而是流量暴跌。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前主席Leslie Moonves說過,他們2016年大幅報道特朗普可能對美國不利,但對他們機構來說卻是好極,資金滾滾而來(「It may not be good for America, but it’s damn good for CBS.」)。站在另一角度看,重視公信力的《紐約時報》即使克制地報道特朗普,避免淪為其傳聲筒,也得益於公眾對特朗普政府的懷疑,帶動訂戶人數急增。

媒體會否為了顧及盈利而左右報道,比起它們的政治立場,更加影響公信力。美國3名大學學者對不同年齡、政治立場和社會階層人士做了30多次訪問,發現受訪者對新聞機構的不信任,主要來自媒體的盈利模式。受訪者普遍認為,傳媒要博取流量方能賣廣告賺錢,因此無可避免會左右報道。雖然傳媒減少依賴廣告收入,着重提升用戶體驗去增加訂閱,但很多受訪者並沒有在意。

負責是次研究的美國猶他大學傳播學副教授Jacob Nelson撰文指,傳媒一直以來提升公信力的做法,或者捉錯用神。《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都致力提升報道透明度,公開調查報道的製作過程、解釋消息來源的處理方法等,藉此令公眾信任他們沒有既定政治立場;但今次研究顯示,公眾其實更加懷疑傳媒會否為了賺錢而影響報道。

特朗普的呼聲日高,大選仍充滿變數,對媒體來說是難得的擴張機會。業界如何在維護公眾信任與把握業務機遇之間取得平衡,或將稍稍地影響大局。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