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日本內望:靖國塗鴉、蘇州校巴遇襲和中日互信危機 /文:張望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日兩國政府應該向國民提供更準確的歷史敘事,對當下兩國關係進行更持平的講述,避免讓歷史問題繼續惡化。」

——傅高義(Ezra Vogel)

已故哈佛大學中日關係研究專家

中日政治關係自2020年以來由於地緣政治摩擦,一直處於欠佳狀態。6月,在中日民間發生的兩宗事件,令兩國關係雪上加霜。一是有中國網紅在靖國神社塗鴉並高調拍攝錄影,回國後藉此舉在網上博取流量喝采。二是蘇州日本人學校母女在等待校巴時遇到暴徒襲擊,並導致中國籍引導員重傷。兩宗事件在中日兩國社會激起對立情緒,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回顧當代中日關係史,在中國國內使用暴力手段發起對日抗議不是新現象。2005年春,在中國各地也發生了大規模的對日抗議示威。當時,部分抗議活動演變成暴動,在華日本餐廳和企業被破壞。筆者記得,當時不少對中國在歷史問題上的主張表示同情和理解的日本學者,也對中方容忍群眾在示威過程中使用暴力表示反感。早稻田大學一位長期研究中日關係的日本學者曾這樣說道:中國青年抗議者以「愛國無罪」為藉口,暴力衝擊在華日企和日本人,反而弱化了中方在歷史問題上的正義訴求,令一般日本人對中國反而產生了厭惡感,得不償失。

「愛國無罪論」的還魂

如今,進入抖音網絡時代,當年的泄憤式抗議演變成了一盤有利可圖只賺不賠的生意。6月初,塗鴉靖國神社的博主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毫無悔意,沾沾自喜。日方輿論則明顯不滿:即這明明是一場有預謀,風險極低的反日愛國流量炒作。更重要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次事件只強調在外國的中國公民需要遵守當地法律,理性表達訴求。中國司法當局並沒有對這個網紅採取法律制裁,間接向中國社會大眾傳遞出某種默認的態度。

筆者長期研究中日靖國外交糾紛,也不同意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在日本國內,也有相當一大部分日本人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在歷史問題上,中國民眾完全可以通過和平抗議和舉辦集會的方式來發出不同聲音。通過極端行為破壞靖國神社,只會激起日本社會的反感,無助日本社會自發反思歷史問題。

需遏止極端愛國民粹主義氾濫

有觀點認為,中國人的這種行為是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缺乏反省的抗議,是正義之舉。筆者要指出的是:歷史問題,是中日之間的老問題。但近10年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主動挑釁中國的事件大幅減少。例如,上次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在2013年,超過10年前。之後的日本首相都拒絕參拜靖國神社,避免刺激中國。而且,2017年至2020年間,筆者還留意到日本民營電視台和NHK電視台公開播放了多部揭露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和731部隊細菌戰實驗的長篇紀錄片,在日本社會引起極大反響。在日方沒有在歷史問題上主動刺激中方的情况下,中國社會如今頻頻翻出歷史舊帳,反覆炒作國恨家仇,意欲何為?歷史問題,最終還需要靠日本社會從內部自發地來加以反省。通過極端手段使用外部壓力來敦促日本反省歷史,只會引發日本社會的反彈,令民間層面的中日歷史和解愈發難以實現。

如果說靖國塗鴉事件是為了個人謀利,那麼蘇州刺傷日本母女事件就更顯得冷血反常了。日媒指出,即使在2012年中日釣魚島問題對立期間,也沒有出現過日本人學校遇襲的事件,可見本次事態嚴重!而且,對婦孺弱者下手,已經越過了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規範紅線。對此,外交部在事件未結案就在記者會上強調中國是一個安全的國度。但只要觀察一下相關新聞視頻的評論區,我們就可以發現不少為此次事件喝采的仇日言論,諸如「毋忘國恥,他是抗日英雄」,「在中國日本人學校不應該存在」,試問讀到這些言論的一般日本人怎麼可能安心來中國交流?有日本網民甚至質疑:如今的中國是不是又回到了1900年的義和團時代?

要平息本次事件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傷害,北京需明確要求執法部門嚴懲犯案人並公之於眾,以此向整個中國社會傳達一個清晰信息:即假借愛國名義襲擊外國平民是不可接受的。

中國渴望崛起,但這一崛起不能只是物質層面的崛起,而更應是在精神層面的邁向成熟。面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中國要懂得自制地使用自身力量,以德服人。縱容仇恨外國平民言論在網上橫行,以排外愛國主義主導國家輿論,最終將毁掉中國/中國人在海外的國際形象!相反,在本次蘇州襲擊事件中,以一己之力奮不顧身地守護日本兒童而身受重傷的的中國女引導員,展現出普世人性的光輝,獲得了相當多的日本民眾的感謝和關切。這位女士,才是中國真正的英雄!

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