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二十七年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香港回歸27年的漸變與突變淺析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一年容易又「七一」,香港回歸和實施「一國兩制」已27年。今天的標題引自唐代錢起的《歸雁》,原文是「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這標題不是完全負面的,含有雁倦知歸之意,但又隱藏歸來有怨,關鍵是不積怨和有怨能消。所以,本文只是擺出一些現象,沒有答案,也沒有系統,希望由微知著,能反映一些系統問題就夠了。每年「七一」,都是我黯然神傷與積極思考的碰撞時刻,今年又上心頭。

(1)觀察人事的漸變和突變

──過去5屆香港政府,沒有一名特首能做足兩屆10年(現屆李家超不計算在內)。反觀澳門,何厚鏵和崔世安都做滿兩屆10年。到底是什麼原因?無人能夠解釋,也不能簡單比較,因兩地情况不同。但無論如何,市民看到兩點:

(一)任期的因素不在特首本人,而在於擁有實權的人或人們;而且,不單在連任的問題上有變,在候選的階段也會變。例如唐英年曾被圈中人視為曾蔭權的接班人,後來則是梁振英當選;5年後,正當外界觀察梁振英準備連任時,他則宣布不尋求連任。又如曾俊華曾經因為「習握手」而令其「未來特首」人氣急升,但結果卻是「淡出江湖」的林鄭月娥訪京後一舉勝出。

相信這裏有漸變和突變的因素,但到底是什麼因素?不得而知。「競選」本身也許是原因之一,惟有關方面的「實際需要」也是共同的認知,只是外界無法證明「有無形之手」而已。所以,市民對此愈來愈感到事不關己,因為權力在高層,而且明文規定「特首由中央任命」,實際過程也變得無關痛癢了。

(二)變幻雖是永恒,但按什麼標準和需要而變?不知道。外界只感到每一名特首都全力按中央政策辦事,但卸任後則有不同境况,曾蔭權曾經成為階下囚。此後,港府領導層愈來愈重視政治正確;至於是否結合本地實際?或怎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看來已是其次了。

──強調「政治(要絕對)正確」後,上行下效,由政圈擴大到日常生活圈。27年來,香港愈來愈沒有「中間」,只有「忠奸」。這種文化影響了正事的中間落墨,導致政策必須政治先行。早前《基本法》第23條立法收集意見,袁國勇等學者建議不要把傳染病資訊視為「國家秘密」;陳弘毅建議「維持煽動意圖首次定罪兩年刑期」,毋須提高。這些意見都不被接納,可見「政治需要」的強力主導。

──這種態勢27年來不斷強化,近年更趨明顯。回歸初期,北京的治港政策是「抓好特首方向」,由他領導公務員,從而引導建制、影響基層,此乃間接管治。但後來這種態勢漸變,近年更是急變,成為鉅細無遺的垂直管治。這種變化目前難作定論,因為沒有平衡的討論基礎。惟如何平衡,將是能否「由治及興」的必須話題。

(2)從社會氣氛看27年變化

──人們思考,為什麼回歸後「敏感」日子愈來愈多?以前,「六四」和「七一」都不是「敏感日子」或「敏感詞」,但現在都「被敏感」起來。近年,6月9日、7月21日、8月31日都變成「敏感日子」。人們還記得,2003和2004年50萬人上街,以後每年的「七一大遊行」,以至2019年的百萬人大遊行,都很有秩序,救護車經過「如摩西過紅海」。其後,確實有暴力和破壞事件,有待法律處理和歷史分清事實。但人們的問題是:這個過程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漸變、急變和突變,以後會否一成不變?甚至固定下來就不求變?

──1997至2003這6年,北京對港的寬鬆和間接管治,與1980年代鄧小平時期的方案大致相同。其後,北京認為要「與時俱進」,喬曉陽2004年來港闡述的北京觀點,算是一個指標。我想,市民也不反對與時俱進的變,但關鍵是怎樣變?向哪個方向變?如果出現分歧,又該怎樣處理?雙方能否拉近距離?才是核心問題。如今想來,官民都可以冷靜回顧、調節和變策;尤其是擁有權力的一方,更應該明白在現實條件下,多元化的處理方法比單一的強硬有效。這是時間和耐心的問題,掌握鬆緊進退,放開自己心結,方能解開彼此心結。

──人們感到,1997到2012年是漸變過程;2012至2019年(即使2014年有「雨傘運動」)變速加快,但仍算漸變;2019年後則是急變和突變。那麼,這種「漸變慢,突變快」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形勢急劇變化?還是力量與耐性發生變化?

人們又發覺,過去香港與內地有「兩制」之異,但近年差異模糊了,逐漸消失,甚至在不少領域已經沒有了。胡錦濤說「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如今前重後輕。這至少是市民的主流感覺,只要實事求是地看,就不會認為「抹黑」。不知日後公開表達這些意見,會否被視為「違反23條」?一切要視乎官方說的「由治及興」能否真正落實?

(3)從民間角度的回顧

──1967年左派暴動(左派稱「反英抗暴」)後,港英政府調整它的管治政策。如今特區政府着力拼經濟、抓民生,方向和模式跟當年港英政府相若。不過必須看到的是,港英政府不單搞「香港節」等文娛活動,還努力調和官民關係、解開市民心結,例如設立警民關係組,包括搞好跟左派的關係。當年我在左派報章負責基層採訪,而左派有23區(公屋)組織,警方人員與他們接觸時,在行動上特別和氣合作(順便監視自然免不了),有時還提供方便。如今,當局和建制中人會否嘗試與泛民人士恢復接觸,逐漸消除不暢感覺?這也是一種向好的漸變,但如無具體行動,「由治及興」就無從說起了。人們只能慨嘆:變緊容易變鬆難,「製(造)敵(人)容易交友難」。這又是中國政治的一種頑疾。

──自2004年以來,建制圈中有一種說法,就是「誰叫香港自己做得不好,才令中央感到不能不出手」。從反思的角度看,香港確實可以檢視27年來的事情(回歸初期與內地關係,確曾出現問題)。可是這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只要看看今天情况,就可以知道香港的自主能力有多大?政治權力固然消磨,經濟決策權也愈來愈小,只有按中央授予的執行權行事。

──自2003年以來,「外國和外部勢力」更是官方「必提的原因」。我從來不一概否定此說,惟更強調應對之法。否則,矛頭清楚向外,拳頭卻打在港人身上;精心部署的拒敵,就變成立竿見影的自傷。久而久之,由2003年開始的漸變,就會被視為今天突變的前奏和遠因;而其間發生的連串事件,就是推動劇變的變奏和近因。

二十七年彈夜月,只是彈指一揮間。對中外古今歷史,我總是向前看。日前,有一位大師點我迷津,我簡覆如下:「幸蒙德訓啟迪,余尚有光耀門庭之志,不欲家國風雪,城廓無人,雲翔藍橋,更不想見英強超我,摘我桂冠。」回歸與雁歸,都不願清怨同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