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楊震:普京的外交戰線出擊

發佈於

【明報文章】俄羅斯總統普京成功連任後,在外交戰線上開始出擊:6月18至20日,普京先後國事訪問朝鮮和越南。這是普京繼2000年7月首次訪朝之後,再次訪問該國;也是他自2017年以來再度訪越,並且是他第五次訪問越南。那麼普京此次訪問這兩個亞洲國家,有什麼樣的戰略考慮呢?

普京訪問朝越 首要考慮地緣局勢

首先是地緣方面的考慮。俄烏衝突之後,美國加緊了對俄羅斯的地緣包圍,特別是瑞典加入北約之後,俄羅斯面對的地緣政治環境更趨惡化,波羅的海變成了「北約湖」;如有必要,北約完全可以封鎖波羅的海。自彼得大帝時代就對俄至關重要之波羅的海出海口,在300多年後面臨被關閉的風險。

此次普京訪問朝鮮和越南,並謀求加強與這兩個亞洲國家的關係,地緣方面的考慮是放在第一位。朝鮮半島是海權勢力與陸權勢力的利益交匯碰撞之處,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是世界地緣政治三大熱點地區之一。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俄朝關係急劇升溫,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達到了新高度。俄羅斯試圖借助朝鮮對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佈局發起新挑戰,不僅利用朝鮮的軍事力量對美國實施牽制,還企圖利用朝鮮對冲韓國,使後者這個即將加入AUKUS(澳英美安全伙伴關係)「第二支柱」的重要國家(不僅在軍工產能方面對美國來說是重要補充,也是美國海軍未來最重要的海外維修基地)走上整軍備戰的道路,最終成為美國的戰略包袱。

而訪問越南,則更多是出於對海權的考慮。冷戰期間,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對海洋是持這樣的認知態度:「第一,美國迄今只有控制海洋才能阻止歐亞中央大陸及其重要的邊緣地區,落入到歐亞大陸佔統治地位的蘇聯手中。第二,如果蘇聯有朝一日控制了整個歐亞中央大陸,也就能夠有效地對美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控制權提出挑戰。第三,如果蘇聯有朝一日取得海洋控制權,那就將使美國變成孤立無援而且日益脆弱的國家。」冷戰結束後,控制海洋仍然是美國霸權的基礎。

越南位於連繫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海,與馬六甲海峽和孟加拉灣距離都不太遠。倘俄方實現在越南相當程度的海軍力量存在,足以對美國的海洋霸權形成有利牽制;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有令美國面臨孤立無援風險的可能——畢竟美國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北美洲國家。

其次是國際秩序的考慮。冷戰初期,蘇聯對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是持支持態度。然而隨着北約一次次東擴,感覺被愚弄的俄羅斯自然咽不下這口氣。俄烏衝突就是俄羅斯反抗並試圖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嘗試;而普京訪問朝鮮,則是這種嘗試的又一環。

可預見俄朝將強烈衝擊國際秩序

據朝鮮官媒朝中社報道,在國事訪問朝鮮前夕,俄總統普京於朝鮮《勞動新聞》發表文章說,美國向世界強加所謂「基於規則的秩序」,這從本質上說是基於「雙重標準」的全球新殖民主義獨裁做法。據俄羅斯塔斯社6月19日報道,普京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當日在平壤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普京在與金正恩會談後表示,俄朝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是將兩國協作提升至新水平的突破文件;條約規定,當任何締約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將向其提供援助。普京表示,安全問題和國際議程在此次他與金正恩的會談中佔據重要地位,俄羅斯不排除根據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與朝鮮發展軍事技術合作的可能。可以預見,未來俄朝兩國將會在反霸的旗幟下,對現行國際秩序發起強烈衝擊。

對美國的心理暗示

再次是對大國關係的考慮。當前的美俄關係,毫無疑問是處於對立階段。這種對立的程度,與冷戰期間美蘇爭霸有類似之處,都是盡可能為對方設置陷阱,並在時機恰當的時候予以對方重擊。當前美國政壇的頭等大事便是總統競選,現任總統拜登毫無疑問是普京非常厭惡的,因此通過外界影響迫使其不能連任,對俄來說非常重要。通過訪問朝鮮和越南(尤其是朝鮮),在美國大選期間共同實施一些使其如芒刺背的行動,是俄方的重要目標。需特別指出的是,二戰以後美國在亞洲遭受的最大軍事挫折就是在上述兩個國家。俄方的這種心理暗示,想必對美國決策層已經產生影響。

最後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就經濟結構而言,俄羅斯是典型的資源型國家。越南近年來輕工業發展迅速,朝鮮則擁有一定基礎的重工業。俄越、俄朝之間,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朝鮮發展農業亟需的物資,就是俄羅斯盛產的石油,因其農業機械和農用物資都需要石油。未來俄羅斯可以通過加強經貿關係,從越南進口輕工業產品,提高民眾生活水平,並向朝鮮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加強雙方在軍工領域的合作,促進其自身經濟利益。

綜上所述,普京的此次出訪,總體而言是外交領域的一次強力出擊。其效果如何,也許歷史會給出答案。

作者是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楊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