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冼卓嵐:個人資料外泄電騙增 提醒風險免市民受騙

發佈於

【明報文章】每日收到好幾個詐騙電話,在香港好像變成日常。港府當初實施電話卡實名制其中一個目的,正是要減少電話詐騙的發生。但實名制已全面實施一年有多,電話騙案好像有增無減。無他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科技日新月異,要用程式偽冒本地電話號碼致電潛在受害人,也不是什麼高難度的事。

已推電話卡實名制

騙案卻似有增無減

執法部門也有嘗試從教育入手,讓公眾知道騙徒可能會用什麼方法作案、有什麼預防方法等,較為人所知的應該是警方的「提子」吉祥物。但筆者仍是覺得「你有張良計」,騙徒也有他們的「過牆梯」,以下分享近期朋友遇到的電話騙案情節。

中午時候,朋友收到一個看似十分正常的本地電話致電,電話裏攔截詐騙電話的程式也沒有反映出問題,所以接聽了那通電話。電話的另一邊,用正宗的普通話、以我朋友的中文全名告知他,其微信的某某服務早前開通了,如果繼續使用將每月扣除過千元,打電話來是要確認是否使用服務。在對話過程中,對方能夠清楚知道該朋友的電話號碼甚至住址。朋友情急之下將電話掛斷,怎料對方以另一個本地電話號碼回撥,繼續剛剛的對話,稱如要取消費用高昂的服務,就需要跟着他的指示。朋友知自己從來沒有用過微信,突然靈機一動,指要續用那個價值不菲的服務。對方頓時好像「斷線娃娃」般不懂反應,之後就以髒話斥罵朋友,事情也告一段落。

以上個案,只是冰山一角。筆者身邊有不同行業和背景的朋友也收過類似電話,而這些詐騙電話的共同點,都是能夠清楚提及事主全名、電話和住址。不幸中的萬幸是,騙徒的故事欠缺說服力,所以不少人都知道這是騙案。但如果下次騙案的故事更真實,也許會有些市民跌入陷阱,蒙受損失。

另一個比起以往騙案不同的是,騙徒好像掌握了一大部分香港人的個人資料,當中包括住址。筆者留意到,最近幾個月都有不少資料泄漏的事情發生,當中有私人企業,也有政府部門。筆者不能夠肯定,這些新增的電話騙案是否與大量資料泄漏有關,惟這個可能性是有的。再者,愈多個人資料落在不法分子手上的話,騙案的成功率也會愈高。

雖然政府已就部分資料外泄事件懲處相關承辦商,但市民被騙的風險並未降低,因為當資料外泄,就不能夠收回。有見及此,筆者有個小小的意見,希望當局能夠考慮一下。

建立資料外泄風險評估網站

其實現時市面上已有一些網站讓公眾評估風險,只要輸入自己的電郵或電話號碼,就能知道相關資料有沒有在一些渠道曾經被泄漏。但現時相關網站只可提供一些較簡單的查詢,若公眾想評估其他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證號碼或地址等有否外泄,市面上能提供的網站少之又少,或是需要付費服務。

有見及此,筆者在此有個大膽意見——由政府牽頭建立個人資料外泄風險評估網站,讓市民了解自己是否已經在風險中;當面對詐騙時,亦能提高警覺。

向涉事承辦商罰款

出資設風險評估網站

過去數月都有不同政府部門的系統疑似發生個人資料外泄事件,倘事件屬實,有關承辦商有可能被罰「停賽」,即不能參與未來一段時間的投標,更嚴重的可能是「除牌」或罰款。

筆者在此建議,若日後再有外泄事件發生,相關罰款應該用作建立風險評估網站,除了節省公帑,更可以向系統承辦商增加壓力,務求盡可能將有關政府系統做到「滴水不漏」,避免罰款。

科技日新月異,最新的科技落入不法分子手上,就會令普羅大眾當災。唯有令公眾了解到自己身處的風險,方能夠避免誤墮騙徒陷阱吧。

作者是民主黨資訊科技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冼卓嵐]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