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大館磚瓦說故事 賞神秘懸浮樓梯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來過大館不少次,但每次都能從這擁有逾180年歷史的建築群中,發掘到多重面向,從監獄歷史、建築特色,再到保育故事、當代藝術等,讀到不同故事。大館慶祝6周年之際,推出全新「大館一磚一瓦」導賞團,帶領參加者游走建築群各處,看歷史建築特色、所用物料,了解新舊建築物如何共融,還有機會參觀平日不開放予公眾的「神秘空間」。在1小時的導賞團中,大家就像提着放大鏡,細細檢視烙印在一磚一瓦上的故事。

導賞團從警察總部大樓開始。1919年落成的警察總部大樓,曾是警務人員辦公室和宿舍,紅磚外牆、支撐遊廊的多立克式圓柱,還有那圍在紅磚表面、有如繃帶一樣的白色裝飾帶(英文稱作blood and bandages),都屬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特色。如此西式的建築,何以覆上傳統瓦頂?導賞員Nicole解說,這體現百年前建築物中西合璧的一大特色。大樓屋頂以雙筒雙瓦形式鋪設,即利用兩層圓筒形的筒瓦與兩層片形的板瓦覆蓋,在層與層之間保留空氣層,不止加強隔熱、防雨,適應本地炎熱潮濕的氣候,還有象徵意義,「此結構常見於祠堂、學校等較重要建築物上,應用在警察總部大樓,可體現其在整個建築群的地位」。

D倉懸浮樓梯 本港最早同類樓梯

看完建築物外形後,緩緩移向建築物內部。大館建築群屬法定古蹟,一磚一瓦、一梯一扶手動輒逾百年歷史,在這裏找到可能是全港最早建成的懸浮樓梯也毫不意外。懸浮樓梯,顧名思義即樓梯的側面和底部沒有任何支撐,梯級嵌入牆壁,看起來就像懸浮在空中。因梯級互相緊扣,可分擔重量,並借用牆身力量支撐整條樓梯,走在上方依然穩固。這條懸浮樓梯隱藏在D倉不對外開放的範圍,因導賞團才有機會一探究竟。香港在1841年開埠,19世紀中建成的D倉屬大館早期的建築,雖然在西港城和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都可找到懸浮樓梯的蹤影,但兩者均建於20世紀初,因此團隊相信大館D倉內的懸浮樓梯是本港最早興建的同類樓梯,見證西方建築技術傳入本地。

除了D倉,大館內還有兩處地方可找到懸浮樓梯,每條設計都有不同。例如位於營房大樓的懸浮樓梯,樓梯底被削至平滑,扶手飾有弧形雕刻,與看起來樸實、粗糙的D倉樓梯相差甚遠。「營房大樓是警署和辦公室,需要面向公眾,所以建造上會較精細,但D倉是囚倉,囚禁犯人,就相對平實。」導賞員Loretta指出從建築設計與用料上,可窺見建築物的地位。

法庭、監獄 同紅磚不同質素

紅磚是大館常見的建築物料,湊近觀察和觸摸磚塊,才留意到看似相似的紅磚,其實不盡相同,隨着建築物用途和角色,紅磚也有不同質素。中央裁判司署轉角處的隅石用上較平滑、色彩較均勻、質量較好的廈門磚,其餘則是手感較粗糙的廣東磚;在不遠處的B倉,雖然同樣以廣東磚蓋成,但更凹凸不平,「這些是手製廣東磚,製磚時師傅會在模內加一層沙,待乾透後更容易甩出來,所以才有如此粗糙質感」。明明兩座建築物的落成前後只差4年,何以紅磚質量相差這樣多?Nicole說:「中央裁判司署是法庭所在,象徵司法威嚴,因而採用質量較好的磚塊,體現它作為司法機構的地位,至於監獄則以實用為主要考量,用上較易找到、成本較低的手工磚。」

在建築群間游走,從百年前的監獄走到新建的藝術大樓,明明建材、風格與古蹟完全不同,卻在它們身上隱約見到舊建築特色,可見建築團隊的用心。以周邊磚牆為靈感,賽馬會立方與賽馬會藝方的外形採用磚塊排列圖樣,呼應所在環境;而在洗衣場石階下的走道,亦為了呼應鄰近D倉的拱頂,走道頂部作拱形設計,並刻意在平滑的混凝土牆上刺孔,模仿石牆質地。

「大館一磚一瓦」導賞團

日期:7月起逢周四、日

時間:下午2:00至3:00

費用:免費

網上預約:bit.ly/3Kiu8mM

註:周四為英文場次,周日為粵語場次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