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媒體如何以新穎方式叫人課金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英國《衛報》是罕有地單靠讀者零碎捐款而收穫盈餘的國際媒體。它們數年前進軍美國,如今近三成捐款來自北美,其一年多之前才加盟的負責人直言:「我們籌集資金的方式,跟我以前做過的公司完全不同。」

該報在10年前全球媒體紛紛數碼轉型之際,認真研究應該實施「收費牆」還是維持免費。結果它們走上跟其他大媒體截然不同的路,堅持免費開放所有內容,對捐款的讀者沒提供任何優待,貫徹左翼理念,不讓深度報道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該報美國版董事總經理Steve Sachs接受資深媒體人Richard Tofel訪問時說,美國有深厚的慈善事業文化。據他們調查,當地近七成人願意付費看新聞,而英國僅得約五成。

不過當他2022年入主《衛報》開拓新市場時,還是對集團的收入分佈大感訝異。其他非牟利新聞機構近八成捐款均來自電郵宣傳,而該報的電郵收入僅佔7%,「我只想到兩件事:第一,天哪,我們93%收入來自網站,無人知道這是如何做到的;第二,電郵只得7%?開玩笑吧?它起碼要翻3倍。」

他說,該報編輯室對「賺錢」的承擔,也是同類媒體罕見。他們有一名資深編輯直接跟讀者盈利團隊對口,編輯部和商業部每天看報告,追蹤前一日的捐款數字,以及什麼文章和平台帶來最高收入。

《衛報》的募捐欄目

他們最成功的募捐產品,是名為「Epic」的通告欄,設在每篇文章末端,按讀者的閱讀習慣微調,花樣多變。欄頂顯示你在過去一年看了多少篇文,下面有幾段文字募捐,強調該報背後沒有財團,單靠讀者捐錢才能免費發布高質報道。「Epic」有時會變成「編者的話」,附上編輯大頭照,解釋他們最近忙什麼大新聞、拿了什麼新聞獎等。

Sachs認為,讀者不會理會業界面對的業內問題,例如facebook削減新聞派送、數碼廣告大跌等;要說服他們無條件支持,必須表達一個非常清晰的理念。另外,想要賺錢,首先就要捨得花錢,聘請專才管理整個募捐策略,而且要跟編輯室合作無間。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