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港大風波——「管治」不止關乎是否有權

發佈於

【明報文章】港大最近成了新聞焦點:校長張翔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的衝突愈加劇烈,兩人毫不忌諱。難聽點說是撕破臉面,公開互相批判(鬥?),成為很多人眼中十分懸疑的情節。

懸疑,是因為他們不像之前中大校董議員對中大校長段崇智及其副校長般,中大那邊目標清晰,市民看得明白;港大這邊,市民缺乏背景資料,而交鋒的兩人本來又看來是來自同一陣營,究竟因何事會弄得如此白熱化,實在耐人尋味。

難得地,感到不明不白的,看來也不止市民。政府對於港大的情况也好像未能掌握,沒有「押注」任何一方;但大學校長與校委會主席的衝突要勞煩特首公開做「和事老」,還竟然不給任何面子,在與特首見面前後繼續吵罵,你出個聲明,我出個回應,措辭亦愈加強烈,蔚為奇觀。本周二政府宣布成立小組「調研」、「協調」;兩人會否因此收斂、收口,尚待觀察。

港大變泥漿摔角場

我是港大畢業生,雖然過去10多年經歷種種不同風波,對這「母校」已持續失望,但既是畢業生,也總會關心它的名聲。最近的發展把港大變成泥漿摔角場,也真超出我的想像,突破底線。

張翔於2018年經校委會通過聘任並簽約5年,接替馬斐森出任港大校長;2021年獲校委會一致決定延長合約5年至2028年,校委會時任主席李國章對其稱讚有加。王沛詩2017年開始擔任港大校委會成員,於2022年1月接替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張翔獲校委會一致延任5年時,王沛詩已是校委會成員。

兩人衝突浮面,是在去年底。多宗針對張翔的告密資訊出現,校委會成立專責小組跟進調查;同時亦有傳言指兩人對大學管理的想法不同,有人建議設立「校委會主席辦公室」等,王沛詩接受訪問時否認。經過半年調查後,今年4月小組認為「不足以確立」對張翔的指控;張翔隨即發聲明表示「還我清白」。怎料,隨後又爆出校委會疑似繞過校長委任多名暫任副校長的風波,張翔稱事前不知情、校委會不符程序;王沛詩指校委會有權任命,各執一詞。

經幾天醞釀,張翔陣營似乎得到一些建制派頭面人物加持,羅范椒芬、蔡素玉、張家敏等發出給特首的公開信,指他們對王沛詩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校委會成員之一的石禮謙,亦明言反對校委會向全校師生校友發出指控張翔管治下「不符程序、不合常規現象」的電郵。

王沛詩畢竟是立法會建制派「班長」廖長江的妻子,又身負幾個重要公職(例如監警會主席、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等)。羅范椒芬、蔡素玉等如此直接和嚴重的批評,不能輕看。有趣的是,相關各方都說自己是為了香港大學、是為了大學的管治;校委會的電郵更煞有介事地說不是因為「私人恩怨」。

以「管治」為名的舉措

這個年頭,常常都聽到人說「管治」。由港協暨奧委會及旗下的體育總會,到港大、中大,到社工註冊局,不同的新聞中都時常聽到,好像香港很多地方都有「管治」問題般。是的,每個機構都必定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持續改善管治的地方,也因此總是可以找到大量問題去指控別人。但例如港大這次爭議,市民是否真的相信是因為雙方都很重視「管治」,而與對方起衝突?

而且,以「管治」為名,卻又做出一連串看上去也嚴重影響機構管治的舉措,例如中大3名議員校董在被指不尊重校方、又引來其他持份者質疑聲之中,照舊提出校董會改革方案予立法會通過;或港大校委會據稱自行委任暫任副校長,而未與校長協調等。這些做法,跟良好管治均背道而馳。

或許他們都覺得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王道,而且他們「有權」這樣做。但「管治」從來都不止是有沒有權的問題,這個只是最低層次的基本條件。在社會管治與機構管治當中,除了沒有越權,如何確保程序公義、尊重不同持份者、充分討論、公開透明問責等,都是不能或缺的元素,否則不論結果如何都無法取信於人。就算假設校委會對張翔的指控都是真的,這次的處理也賠上了校委會和學校聲譽,也同樣地將校委會低下的管治能力展現人前。

政府能否拆局 或成管治能力縮影

我對於政府委派「調研」、「協調」小組,無很大期望。港大兩人都是有社會地位的成年人,他們若要停止泥漿摔角,根本不需靠人提醒;寸步不讓是他們有意識的選擇。至於校委會內其他成員的取態也同樣耐人尋味,我亦希望聽聽他們對此事的理解和做不同決定的理據。當然,礙着公眾觀感和政治壓力,雙方或許都要配合,暫時把事情壓下來,惟這種「畀面派對」式的停火,完全無助未來的大學管治;勉強把他們都留在各自的崗位上,只會為未來衝突埋下地雷。

張翔的合約到2028年;王沛詩的校委會主席任期雖然只至今年底,但過去通常未滿6年均會續任。政府是否可成功拆局,或許亦會是其管治能力的縮影。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