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要提振消費,「今時今日只靠禮貌不足夠」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宣布6月推出「全城禮貌運動」,在社區推廣「好客之道」,讓每個香港市民都成為「禮貌大使」;當局也會與學校合作,讓小孩子從小學習以禮待人。根據旅發局工作報告,運動涉及1.35億元開支,當中約3000萬元來自常額撥款,另外約1億元則來自今年度預算案的額外撥款。

不過,旅客在選擇目的地時,「該地方的人有沒有禮貌」,是多重要的考慮因素呢?學校教導小朋友要有禮貌,似乎是最基本的教育。這種正規教育是長年累月的,肯定比起為期幾個月的禮貌運動有效。那麼,用了這1.35億元之後,我們應期望帶來哪些改變?

禮貌對旅客來說多重要?

「全城禮貌運動」的源起,似乎是針對兩個問題:第一,愈來愈多港人北上消費後大讚體驗好,有到深圳消費的朋友就說,一枱客有兩個侍應「服侍」,讓人賓至如歸;第二,有內地網民指香港商店員工給他們的體驗是不耐煩、高傲、回答隨意,禮貌運動是為了改善內地客對香港的負面印象。

不必否定的是,禮貌能夠提升一個地方的吸引力;港人經常遊日,大讚的也是當地服務質素。不過,「禮貌」雖是加分因素,但卻不是一個地方吸引力的本質。一個地方本身沒有吸引力,再多的禮貌,都不會令旅客光臨。

舉一個例子:香港有一間為人熟悉的茶餐廳,出名「高效率」,客人用餐最多15分鐘,就會被侍應趕走,但它又偏偏一直好生意。有人罵侍應態度惡劣,惟有人卻認為這種服務(包括侍應與客人之間極有效率的「短問短答」)就正是香港特色。有人甚至笑指,侍應一旦變得文質彬彬,這餐廳便不再有吸引力。他們認為,這餐廳的服務態度從來不是重點,只要炒蛋夠滑、奶茶香濃,他們已經滿足。

由此可見,產品本身有特色、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是它吸引力的主要來源;「禮貌」是其次。相信喜歡北上或到外地消費的港人,也很重視當地的產品與活動是否有特色、是否夠多元化、是否價廉物美。

禮貌運動能改變旅客觀感嗎?

關於禮貌,近日較多爭議的是的士業界,故的士行業也發起禮貌運動。一些本來已有禮貌的司機,或本來表現不算親切但又未至於沒禮貌的司機,或會響應禮貌運動,提供比平時好的服務。然而,令遊客印象最差的,卻不是上述的司機。最影響香港形象的,必定是「黑的」、拒載、針對旅客濫收車資的害群之馬。筆者試過在山頂纜車站截的士,開門後司機見不是外國遊客,二話不說就開車,不做筆者的生意。

這些最影響遊客體驗的司機,會響應禮貌運動嗎?相信不會。「黑的」、拒載等問題,只能夠以機制和政策解決。偶爾一次的禮貌運動,並非問題的答案。

零售業面對的困境

荷李活道一帶很受遊客歡迎,周末周日更吸引大量旅客「打卡」,但商舖有否因此而受惠?上星期,筆者路經荷李活道一間售賣本地設計品牌的服裝店,見櫥窗展示的衣服相當精美,於是入內逛逛。店員相當有禮貌,對服裝設計和用料也相當有研究。問及有否受惠於荷李活道一帶的人潮,店員說人多對生意沒有太大幫助,因重新開關之後,香港主要接待的都是內地客;而內地客多數在淘寶買衣服,對一些中價的衣服未必有興趣。該店的市場主要是歐美日韓和本地客人,但近年內地客以外的遊客人數驟減,他們失去了一些重要客源。

可見,這些因消費群體改變而受影響的商舖,與禮貌運動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再好的禮貌,都不會為他們帶來顯著的影響。這類店舖,是否會被視為不切合當下的市場狀况?為回應消費群體的轉變而令特色減退,是否香港唯一的生存方法?

同為大灣區的城市之一,那邊廂的澳門予人的印象,是旅遊業暢旺、歌舞昇平。澳門今年首季GDP(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速達25.7%,可謂十分驚人。但生意好,不代表澳門就沒有煩惱。

澳門經濟的兩極化

近日有一些談及澳門的評論文章,指當地的結業潮已引起政商界關注。結業的主要是中小型商戶,傳統旅遊區(例如官也街)的商舖也不例外。除「澳車北上」、網購普及等原因之外,澳門的賭場酒店業務與民生地區經濟失去了「共生」關係。過去,旅客會外出購物,賭場與酒店員工都會回到自己的民生地區消費;但自從「賭場度假村」蔚然成風、名牌手信在度假村內一應俱全之後,遊客已不願離開酒店設施。自此形成了經濟兩極化的現象,即酒店興旺、街舖冷清。

值得香港留意的是,澳門外勞總人數已大概相等於本地僱員人數的一半,而很多外勞並非居於澳門,他們消費的地點自然不在澳門。外勞湧入,亦會對澳門本地僱員的工資和消費力產生影響。

比起禮貌 更需留意結構問題

香港外勞的佔比當然不及澳門,惟政府推出多個輸入外勞行業計劃已一年。今年勞動節前後,有不少報道指有部分行業已出現減薪和本地勞工求職困難的情况。這些報道是否屬實、減薪等在個別行業是否已形成普遍現象,絕非單純的勞工權益問題。長遠而言,假如現象成為趨勢,必然會影響本地勞工的消費能力。此外,透過各個輸入人才計劃移居香港的同胞,會否比土生土長的港人更習慣在香港工作、在內地消費?人口改變,對香港整體的消費模式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就目前香港面對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未來的潛在問題,當局是否正在做長遠打算?文體旅局正在推禮貌運動和盛事。至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坦言沒有就港人北上消費做研究;就訪港旅客消費模式改變等問題,局長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有研究正在進行中,只是指出大灣區建設的工作取得成果了。

從澳門的經驗可見,大灣區融合雖然整體有利,惟每個城市都各自需要解決因融合而帶來的獨有問題。澳門經濟二元化,以及工資與大灣區「趨同」的現象,正在提醒香港要有預視能力,以及更全盤的政策思維。至於香港客源改變的問題,也屬結構性,難以透過暫時支援措施解決。市道低迷、港人北上消費、遊客消費模式改變等問題,自香港恢復開關之後,已差不多持續了一年。無論如何,解決方法都不能停滯在「禮貌」層次。尤其當其他地方的服務業已達到更高水平,香港今天的「禮貌運動」,只能夠是追落後。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