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求變 突破傳統旅遊格局

發佈於

【明報文章】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多年來一直是極富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然而隨着遊客需求不斷變化,香港的傳統旅遊模式也面臨着新挑戰。政府有必要開放思路、靈活調整相關政策,以更好地滿足當下全球遊客的旅遊喜好。

在2023年李家超行政長官發布的施政報告裏,將發展本港旅遊業作為專門章節提出。其中以旅遊業為核心而衍生的零售、餐飲、酒店等產業發展,受到政府格外重視。從政府施政表述來看,政府針對本地旅遊業的主流思維,仍較為傳統,譬如「夜經濟」、令香港「活起來」,根本邏輯是基於外界對香港的「刻板印象」——購物天堂、時尚都市與商業性質等。

然而3年新冠疫情,對人們旅遊習慣和喜好造成明顯影響。最初,人們為了避免感染新冠,在旅行時主動避開人口稠密的地區,因而對於旅遊目的地有了更多選擇。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旅行方式,愈來愈受到遊客青睞。例如在過去,內地遊客來港旅行,大概因為偏愛香港零售業發達的特點;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令更多人更願意親近自然風景的目的地,並希望通過深度探索去了解當地文化、歷史、生活狀態等。

香港並非僅是商業名片

實際上,就面向全世界的遊客而言,香港並非僅僅是一張單薄的商業名片。在商業性之外,香港的生態自然、文化歷史皆有其獨特韻味;尤其,自然風光資源更是豐富。儘管香港地理空間相對狹小,但海岸線資源豐富、島嶼眾多,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根據旅遊發展局統計,本港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單是郊野公園就佔香港總面積的四成;生物多樣性更享譽盛名,擁有超過400種昆蟲、380種候鳥、8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62種蝴蝶。而目前全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包括地質公園、海岸公園、保護區、濕地公園等。但上述種種,卻鮮有被人認為是香港的標籤。

猶記得上個月,筆者曾在社交媒體看到一班專門從上海坐飛機來香港行山的旅友。他們對香港山海相間的登山環境大加讚賞,並認為這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其他地方是難以模仿和超越。這種現象也許可以給特區政府一些新啟示——針對旅遊新趨勢,政府還應當做些什麼?

「慢旅行」成全球旅業發展趨勢

根據專業的旅遊業趨勢研究可知,通過研究近幾年全世界人們旅行的趨勢,「慢旅行」將成為或正在成為全球旅遊業的一個發展趨勢。所謂「慢旅行」,就是出行的頻次較低,而每次旅行時間較長;旅行內容往往與上文提及的文化生態遊深度相關。能夠滿足這類需求的旅遊地點,則需要向旅客提供更加獨特、真實、個性化、沉浸式的旅行體驗,及一些大膽而創新的旅遊產品。

實際上,香港本地的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感、商業與自然的共存交錯感,以及摩登與傳統的兼容感,都是令遊客在香港深度遊的先天資源。愈多的遊客在本地探索除了購物之外的特點,本港旅遊業則會更加能夠從根本上實現振興——登山、看海、深入並非「網紅」的街頭巷尾,探索文化歷史或流行的「閃遊」,客觀上需要遊客在當地停留更長時間,酒店入住需求度會更高。也就是說,當香港真正利用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留住遊客,相比一次過給予遊客「消費券」,則更加事半功倍。

新趨勢下可試3條路

在過去,香港免稅店「強勢」吸引許多遊客來港「掃貨」;但如今這個優勢逐漸式微,香港勢必要拿出更有力的手段,才不至於落得被動。基於上述討論,針對新的旅遊趨勢,香港政府有以下幾條路仍可嘗試。

首先,香港應當加強深度遊體驗的開發。當前,不少遊客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購物、餐飲等表面化的旅遊活動,而更希望找到香港所擁有的獨特「東西合璧」文化底蘊。若能夠巧妙地設計深度遊路線,定能使遊客大開眼界,收穫難忘的旅行體驗。

其次,香港應當整合利用好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充分發掘這些「山海後花園」的價值,盡快開發特色的生態旅遊項目,讓遊客在大自然中親身感受香港的山海風光。這不僅能夠滿足當下遊客對自然體驗的需求,也有利於推動本港可持續發展。

此外,香港還應該着眼於新興市場的機遇。隨着中國內地及東南亞等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出境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強烈。香港應當主動出擊,推出針對這些新興市場的訂製化旅遊產品,充分挖掘這些地區遊客的消費潛力,進一步鞏固香港在亞太地區的旅遊中心地位。

總之,時代不斷發展,遊客需求也不斷變化。香港政府必須抓住這一趨勢,勇於創新,開拓新的旅遊發展空間。只有將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與推動香港自身可持續發展深度結合,本港旅遊事業方能夠實現持續繁榮。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