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鄭浩:美國主導印太戰略三大新動向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早前舉行的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圍繞近年全球及印太地區出現的各種新安全挑戰,闡釋了美國主導的印太地區未來戰略發展的三大新動向。嚴肅認真地研究這三大新動向,或許對中國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維護自身戰略利益,及以何種方式破解日益增加的外部不利因素,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今年6月1日,奧斯汀第三次應邀在香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按照歷屆議程安排慣例,美國防長都是會議開幕後第一個發言,以突顯對美國的重視。

「新融合」、「伙伴力量」、「一起幹」

奧斯汀圍繞「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伙伴關係」主題,分析了近年在印太地區出現的主要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特別是針對仍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已引發部分印太國家對能否長期維護本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高度擔憂,着重闡述了美國的看法和主張。令筆者尤為注意的是,奧斯汀詳細說明了「新融合」(new convergence)、「伙伴力量」(power of partnership)和「一起幹」(working together)這3個美國跟其盟國、合作伙伴國之間的防務與安全合作大趨勢。他的發言,似乎深得與會專家們的普遍認同和支持。

眾所周知,近期隨着與菲律賓在南海領海主權問題上的爭議日益擴大,中國加大了在南海仁愛礁等相關水域的維權力度;同時,菲律賓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深化與韓、澳、日等國的軍事合作,以圖對抗中國。而自台灣賴清德上任之日起,兩岸情勢也因其公開闡釋「台獨」主張而驟然緊張。大陸軍方早前展開的圍島軍演,壓制島內分裂主義勢力,也引發美國及亞太國家對兩岸可能直接爆發武力衝突的擔憂。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出現的緊張局勢,以及朝俄軍事合作,同樣令人擔心半島或重燃戰火。

此外,大流行病、網絡安全與人工智能、氣候變遷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持續存在的安全隱患等挑戰,正在驅使印太地區理念相同的國家,進一步凝聚融合一起,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強化雙邊、多邊防務合作新趨勢。特別是在美國牽頭下,不僅原有的軍事同盟關係日益鞏固,而且也出現了更多新的軍事同盟或「準軍事」同盟。例如,美日韓新時代三邊伙伴關係(a new era of trilateral partnership;過去只有美日或美韓雙邊同盟關係)、美英澳三邊同盟(AUKUS)、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美日菲三邊新協定(the new trilateral agreement)等。再加上地區內並未公開的各種雙邊、多邊軍事合作協定,各國間的防務「新融合」,正以極為快速和極為務實的方式兼容發展中。

很顯然,各國防務部門和軍事力量的「新融合」,進一步強化了參與國共享的所謂「伙伴力量」。在美國的號召、撮合及支持下,印太地區加快整合各國軍力,推進並拓展軍事工業及軍事科技的發展,共享更多更具價值的情報資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頻繁具實戰意義的軍事演習,把美國等國的先進作戰理念、武器裝備甚至核戰略資產,逐漸落實、開放給印太伙伴國家,這毫無疑問將大大提高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絕對領導力。而美國的盟國和伙伴國的實際軍事能力,也將隨之大大提升,為未來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提前做好戰略和物質上的準備。

為此,奧斯汀明確指出,「對(印太)地區來說,美國一直是至關重要的;而對美國來說,(印太)地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至關重要」,「讓我明確一點:只有亞洲安全,美國才能安全。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保持着在印太地區各國存在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繼續履行我們對盟友和合作伙伴必須作出投入承諾的原因」。

「伙伴力量」極可能變成「威懾力量」

很明顯,為了對付中國,美國比照北約和歐盟共同對付俄羅斯的經驗,試圖在印太地區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以破解中國所謂「以實力改變現狀」的嘗試,可謂不遺餘力。

需要指出的是,印太「伙伴力量」極可能成為反制中國的「威懾力量」,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而美國將藉此平衡、威懾中國可能的戰略企圖。對於這點,中國應有足夠的認識,並應從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對策。

筆者注意到,在奧斯汀27分鐘的大會發言裏,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就是「together」(共同)或「working together」(一起幹)。按照他的敘述,正是因為美國與地區各國「共同」努力,才會產生威懾力量,才會使任何以實力脅迫、改變或破壞現狀、妨礙航行自由,或推翻某個政權的企圖難以實現。而這種已經存在並繼續強化的共同協作、共同防禦和共同分享的做法,也或許正是美國期待的、維持印太地區實現長久和平與穩定的戰略目標。更為確切地說,就是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霸主地位及享有長遠利益。

筆者以18次參加香格里拉對話的經歷體會到,今屆奧斯汀的講話,實質上是在為美國勾勒一個印太戰略願景,即通過「新融合」、「伙伴力量」和「一起幹」的進程,逐步把區域內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各個軍事「小團伙」,加以重組及融合,最終在時機成熟(或局勢危機)時,組建成一個類似北約的、以「相互支援,共同防禦」為原則的軍事同盟集團。

當年成立北約,是為了抵禦蘇聯及其社會主義盟國集團對西歐的軍事擴張;而擬議成立的「印太版北約」,正是要防範中國所謂「試圖改變現狀」。拜登政府堅持認為,今天的「中國是這個星球上唯一一個既有意圖,又有能力與美國展開競爭的國家」。因此,從戰略上在包括印太地區在內的全球更廣泛範圍內,以外交、經貿和軍事等手段圍堵及削弱中國,當然也就成為拜登政府優先處理對華政策的一部分。

東半球的現實

必須強調指出,美國正在把建立「印太版北約」的構思付諸實施。而這之所以得到地區部分國家的積極響應,其最根本的原因,或許正是來自印太地緣政治與戰略現實的快速改變及深刻演進。

大家都已看到的是,中俄朝伊(朗)正在建立一種附有對抗性的協作關係。而最令美國擔憂的是,一旦中國的能力、俄羅斯的資源、伊朗的野心和朝鮮的意志相結合的話,那麼,就勢必會出現讓美國和整個西方難以招架的噩夢;而印太地區更是無法單獨應對來自兩個大國的挑戰。

中國與俄羅斯足以改變世界格局,朝鮮與伊朗足以撼動地區穩定。這正是東半球的現實存在。這亦或正是美國需要在印太地區,誘導、組織並強化印太戰略與安全三大新動向的根本原因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鄭浩]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