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韓俊賢:的士業界能配合「好客」運動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政府近日啟動「好客之道」運動,以期再次推廣香港的「待客熱誠」,為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本港經濟支柱的旅遊業打強心針。

振興旅業 須改革的士業界

但說到要令來港旅客留下深刻印象,旅客們一抵港便會接觸的行業,除了口岸的入境處人員之外,如果選擇乘坐的士,這也將是遊客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惟香港的士行業屢被詬病,旅遊業倘若真的要透過好客運動來振興,的士業界之改革,也必須是其中一環。

本文將討論的士業和網約車現在於香港的經營實况,及未來行業走向。對旅遊業而言,的士行業固然是一個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但事實上,本港市民對的士之需求,實際上也不會比遊客少。

不過早前的士申請加價之時,有司機接受傳媒訪問時的「金句」,引起市民二次創作或不少嘲諷之語,便知道的士行業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如何。

一直被認為「只聞樓梯響」的「優質的士車隊」計劃,將批出新的的士車隊牌照,剛在5月31日截止申請;有傳媒曝光部分有競投的公司行號。綜合相關報道資料,有意推出優質的士車隊之競投者,大多是現在的士行業中具一定資歷或地位的大牌車行;也有一些過去在本地經營公共運輸業的公司。雖然讓人有一定的期待,但也令人有一種新瓶舊酒之感。

對於優質的士車隊,當局稱有意批出5至6個牌照;而根據政府所指接到15個申請,其實競爭狀况可算十分激烈。在此筆者為讀者回顧一下:當年特區政府收回中華巴士專營權時,其實當時在本地營運專利或非專利巴士的多個營辦商,也有出手角逐牌照;最終由沒有在香港營運過巴士服務的英國集團,與在本地沒有公共運輸營運經驗的合組財團脫穎而出——那正是去年走入歷史的新巴。但正因為當時這個組合沒有在港提供公共運輸服務的經驗,反而使人期待,會否如同活水般為香港專利巴士事業寫下新篇章。

而新巴加入經營之後,的確使香港巴士服務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戰國時代」,留下了令人津津樂道的一頁。

網約車進軍香港 吹皺一池春水

事實上,「出租車」行業其實也因為網約車品牌Uber進入香港市場,早便吹皺了一池春水。筆者相信,大多數會使用手機程式叫車的市民,不少人會在使用相關服務過後,認為這些游走於灰色地帶的網約車服務,比起絕對合法的出租車例如的士,前者的可信度或舒適度會有一個過去前所未有的體驗,而令他們在選擇取捨時寧願用手機程式預先預約,花費較多的等候時間,也不想在路上隨招隨停,免除一些未知或不必要的麻煩。

這些網約車進入本地市民視野內,甚至進入本地市場之後,運輸業界(當然包括的士業)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其實早已有對應方法。早於港府提出優質的士車隊計劃之前,本地早已有車行組成車隊,提供無障礙的士服務;筆者早年因有身體受傷,便早已經選擇過。雖然相關車資較一般的士為高,但也避免了不少市民因為有輪椅或大型行李而被拒載的經驗。這些由行內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也能夠反映香港的士業界本來就有這方面的應對能力,或許所缺的只是政府政策之扶持。

另一個現實情况導致的士行業予人有因循之感,是過去因為的士牌炒風熾熱,而令業者熱中於投機炒賣,變相昧於對本業的改善或投放資源。

同時,因為過去的士牌之投資,而令一部分業者變相獲得了一定資源,繼而壟斷行業的話語權或生態。當有人認為需大刀闊斧改革,肯定會使既得利益者有損失。然而,根據外國經驗,引入新的經營競爭者,會否就意味他們的利益必然會出現損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的士禮貌運動 拭目以待

筆者其實無意針對的士業界;的士行業當中令人不齒的,可能只有一小撮害群之馬,但筆者想以一趟自身經驗來結束本文——正因為一次的士不快經歷,而使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數年前筆者因一次身體不適,決定乘的士上班,在香港站上車後,當司機知我不是遊客,也要經過塞車的東區走廊,他全程用對講機跟其他司機聊天時便附以粗言辱罵,最後我繳付當時咪表所示車資,拖着病軀回贈一句便下車而去,轉搭巴士。

如此經歷,筆者只遇過一趟,且已發生在數載之前,但仍歷歷在目。倘若換着是一名遊客,他對香港又會不會「印象深刻」?什麼「盛事之都」或「好客」運動,也許都比不過一個的士司機的一句「問候」和一次無理拒載。

筆者執筆之際,電台傳來的士業界於本月6日至8月27日推出「的士禮貌運動」,將派「禮貌大使」到旅客經常出入的地點,向的士司機派發宣傳單張,冀他們提高服務質素。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作者是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俊賢]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