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方可成:Britney Spears若晚生10年 媒體對她的報道會大不相同

發佈於

【明報文章】年少成名的美國樂壇天后Britney Spears,人生經歷了許多坎坷:數次婚姻失敗、在狗仔隊無孔不入的鏡頭下屢屢失態、被強行送入精神病院、27歲時被判給父親強制監護、失去自由長達13年……

去年10月,她出版了回憶錄The Woman in Me,揭開許多痛苦的舊事。最近,又有傳媒稱她在酒店鬧事,引發「粉絲」對她精神狀况的憂慮。

不過,今天的媒介和輿論環境已經與一二十年前大不相同,Britney Spears應該不會再次喪失自由。她成名之後的起伏道路,也折射出過去一二十年媒體理念和社會觀念的變遷,以及話語權分配的變化。這些變化意味着:如果這個明星晚出生10年,她的命運可能會跟現在非常不同。

從「美國甜心」到「瘋癲女人」

1999年,年僅17歲的Britney Spears發布歌曲專輯…Baby One More Time,隨即火遍全球,並且開啟了全新的teen pop音樂時代。在華語世界,她被人們親暱地稱呼為「小甜甜」——這也的確非常符合她的「美式金髮甜心」形象。

然而,不到10年的時間,她的公眾形象卻迅速轉變,成了一個「墮落的瘋女人」。街頭巷尾熱議的,是她那些私生活傳聞:出軌、閃婚、生子、婚變、進戒毒所、剃光自己的頭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候選人Joanna Arcieri,以研究Britney Spears與媒體的關係為博士論文選題。她認為,2008年之前的那幾年,可能是現代史上最不適合做明星的時代,原因與當時的媒介環境有關:一方面,電視和互聯網令新聞在一天24小時之內永不停歇,TMZ等八卦網站剛剛創立不久,這種巨大的需求,激發了狗仔隊更努力地發掘名人私生活的細節,他們記錄下「小甜甜」的每一次失態,並將照片賣出高價,登在報紙頭版和雜誌封面;另一方面,剛剛興起的「真人騷」節目,將名人的日常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更進一步使「窺私」這件事在大眾中間變得習以為常。

人類學家Lara Descartes則更進一步指出:通過媒體窺探明星的私生活,尤其是私生活當中的那些「醜聞」,可以令人產生一種奇怪的心理滿足感——那些跟我不一樣的人,即便光鮮亮麗一時,最終也都會遭遇不幸。

Britney Spears的故事中,不僅有無孔不入的狗仔隊,還有各大媒體對她的偏頗解讀。當時,大家都將她的故事放在娛樂版面,當成明星八卦,幾乎沒有人看到那些「狗血」劇情之下的核心問題——心理健康、精神病患。

精神病患的污名與去污名

通過她後來的回憶,如今我們可以認識到:Britney Spears的那些反常的、「瘋癲的」表現,其實是一場心理健康危機。造成危機的原因,一方面是她遭遇的產後抑鬱症,另一方面是她摯愛的姨媽去世帶來的悲痛。

但產後抑鬱症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得到大眾的認知和討論;摰親離世帶來的心理創傷,也少有人正視。對於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的人,媒體給予的描述是奇觀式的(大家一起圍觀一場鬧劇),也是充滿污名化的(她成了一個「失控的、墮落的」女人)。

2007年,剃光了頭髮的Britney Spears用雨傘敲打一名狗仔隊記者的汽車。《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聲稱,「她的崩潰是她一生中最有趣的表演。」

對於Britney Spears的遭遇,聯合國婦女署女權活動家Munroe Bergdorf評價說:「那時的社會選擇對精神疾病避而不談,不願正視女性處境,以及探討如何消解蔓延的厭女情緒。女性公眾人物被媒體拿來消費,世人追捧你到制高點,為的是最終能夠親手將你毁掉。」

好在,這樣的狀况如今已經得到一定的改善。媒體和輿論已經意識到,應該主動去除精神病患身上的污名化。名人應該被允許公開談論自己的精神健康狀况,而媒體則應該對他們的精神問題給予同情,而不是將這些狀况變成吸引眼球、公開嘲笑的材料。如果Britney Spears晚出生10年,她的境遇應該會得到更多同情和理解。

一個例子是,同樣年少成名的女演員Amanda Bynes,比Britney Spears晚10年左右出現精神問題,也曾接受強制監護,但她沒有成為媒體上的笑柄;人們更願意談論的是,「希望她能夠照顧好自己」。

社交媒體改變話語權分配

2021年2月,《紐約時報》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名為《陷害Britney Spears》(Framing Britney Spears),其中部分情節呈現的,就是媒體的報道如何成了陷害她的關鍵角色之一。紀錄片引發人們對偶像文化和媒體報道的反思,Glamour雜誌評論說:「對於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我們都難辭其咎。」

是什麼推動了媒體反思自己十幾年前的不負責任報道?社會整體的觀念變化,是一方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社交媒體的出現和普及。

2008年之前,當Britney Spears成為八卦話題的主角時,即便她願意,也沒有什麼辦法親自發聲,直接向大家解釋自己的故事。她的聲音,會被經紀人、公關助理、媒體編輯記者層層過濾;最後呈現在大眾面前時,已經面目全非。

而如果她晚生10年,那麼她將可以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發聲,直接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是話語權在機構媒體與社交媒體之間重新分配之後的結果。

實際上,社交媒體在幫助她脫離強制監護方面,已經起到關鍵作用。

最近幾年,社交媒體上興起了「解放Britney」(#FreeBritney)運動,成千上萬的網民參與其中,掀起了巨大聲浪,甚至從線上抗議走到了線下集結,也吸引了諸多明星聲援;還有網民為她提供了法律上的援助。這場運動的核心,就是要將Britney Spears從強制的監護中解救出來。

2008年,27歲的Britney Spears被法院判決,須接受自己父親的強制監護。她失去了對自己身體、行動、家庭、事業、財產的主導權。事後回過頭看,這是一個很有問題的判決。一般而言,這種強制監護只適用於那些失去了自主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比如連去超市買東西都需要幫助的人。而Britney Spears那時候甚至還在開全球巡迴演唱會,為什麼需要被剝奪人身自由?

這樣的強制監護,於2021年終於結束。在這個過程中,「解放Britney」運動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在這些改變的影響下,媒體也開始用更加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視角來報道Britney Spears。比如,《紐約時報》的報道說:很難不對她在過去十幾年的遭遇,感到同情和真實的憤怒。

「解放Britney」運動並沒有因為強制監護的結束而告一段落,「粉絲」們仍然密切關注Britney Spears的一舉一動,留意她可能被限制自由的蛛絲馬迹。沒能夠晚出生10年,也許是Britney Spears的不幸;但是,她至少趕上了對於明星報道、女性處境、精神病患的觀念變化,以及社交媒體興起帶來的話語權重構。這算得上是不幸中的幸運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方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