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別學優:反思暫緩垃圾收費:勿得過且過 要急起直追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宣布垃圾收費政策將暫緩。總結各立法會議員的回應,暫緩原因有三:(1)政策「擾民」;(2)經濟差,政策令經濟難以復蘇,市民百上加斤;(3)配套措施不足。此文將聚焦上述3個原因,逐一探討就着上述原因而延推政策的正當性。同時,上述3個原因分別反映垃圾收費的漏洞與問題,既然港府說明是次「鎩羽而歸」是「暫緩」而非「取消」政策,那麼我們更應反思推行政策的阻力,以便日後再推政策。

因「擾民」而不實行 說不通

第一,不少立法會議員投訴政策「擾民」,要求無限期擱置政策。這個論述看起來像是從市民角度出發,讓他們能夠更「方便」地生活。可是垃圾徵費的原意,正正就是因為市民製造與棄置垃圾太容易而推出的,政策本身就不是為了方便市民,而是為了減少垃圾量、保護環境、紓緩氣候危機與堆填區爆滿問題。因「擾民」而不推出政策,怎麼說也說不通。惟港府好像未能看清此悖謬,而這能夠從相關宣傳論調看出。

於不少場合,環境及生態局的論述皆圍繞着政策推出後,市民生活會「一切如常,只須購買指定垃圾袋」。但垃圾收費與大部分政策一樣,目標正正是「改變」現狀。因此,港府根本不應也毋須拘泥於市民生活「一切如常」這個目標,而是好好落力向市民解釋政策的重要,令市民認為政策的「騷擾」是理所應當的。

第二,一些議員說垃圾徵費應在本港經濟復蘇後才推出。此論述背後有一種預設:現時經濟不理想,對不少企業與市民來說,垃圾收費是挺重的負擔。這種預設所反映的又是另一種認知謬誤,因為政策對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根本不會造成過多經濟壓力,而政府可以針對地資助社經上脆弱的群眾。

據政府推算,垃圾收費推出後,4人家庭每月額外支出約30元,一間餐廳則約1萬元。對本港中產與大企業,一個月幾十元、幾千至1萬元,算得是什麼?但相關數目對草根階層和中小企,卻可能是沉重負擔。

然而,作為全亞洲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城市,香港向來最嚴峻的社經問題並非「不患寡」,而是「患不均」。即使經濟復蘇、做大個餅,社經地位最脆弱的一群,也會難以承受垃圾徵費帶來的負擔(註1)。試問對這群草根階層,香港經濟幾時好過?

市場經濟思維 忽視社會異質性

與其說垃圾收費影響經濟復蘇、令市民百上加斤,此論述更像是挾持草根階層與小企業之名去推遲政策。令人遺憾的是,這群脆弱群體被反對政策的人用來「過骨」之後,卻沒有相關的實際討論,探討如何更好地保障他們。

當然,此盲點亦再次呈現政策缺乏思考,以一刀切市場經濟思維,簡化了垃圾問題,忽視社會的異質性,也同時忽視其他幫助社會「排污」的群體,例如拾荒者與自發上山下海執垃圾的人(他們也要買指定膠袋嗎?)。同時,垃圾收費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發展本地綠色產業,在要發展經濟時擱置政策,不正是自打嘴巴嗎?

「配套不足」理由 已被重用再重用

當然,資助或豁免某類群眾的垃圾收費,定會影響減廢成效;最好的解決方案,當然是鼓勵源頭減廢與回收。可是本港配套設施不足,缺乏回收與處理廚餘設施,市民根本難以減廢,而因此原因去擱置垃圾徵費,無可厚非。

不過,配套設施不足這個原因已被重用再重用。港府早在2005年推出《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提出垃圾徵費之政策建議。2005年底民建聯的調查指出,近六成受訪者支持政策;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18年的調查也得出類似結果,有近六成市民支持,證明不少市民認同垃圾收費的重要。環保署在2012年一份文件已說道,「巿民的支持及配套措施對成功推行收費計劃同樣重要」(註2)。但2019年立法會就條例舉行公聽會,民建聯與新界社團聯會到政府總部抗議,指政府未做好垃圾收費的配套措施如回收設施,垃圾收費政策反過來會引致非法棄置,令「垃圾圍城」(註3)。

政策醞釀了20年,本港回收配套一直未做好。那今次政府又會如何改善這個一直被市民詬病的問題?政府是否應制訂時間表,讓市民知道設立回收設施的計劃呢?若到時落後了,誰又該負責?

把握機會 反思漏洞

環境問題的惡果,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就如所有香港市民皆正在承受更嚴峻且頻密的極端天氣。就着問題的嚴重性,港府能否拿出如推出國安法的能力與魄力,迎難而上,解決不能逆轉卻同時對我們影響極深的環境問題呢?

針對是次政策暫緩,還盼政府切勿得過且過,並要把握機會,反思政策漏洞,急起直追,好能在不久將來順利推出政策,紓緩無人可倖免的環境問題。

註1:許寶強(2010),《限富扶貧:富裕中的貧乏》,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註2:文件編號eavp1304(04)

註3:何偉歡、羅金義(2021),《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是中大文化研究哲學碩士生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別學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