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明報65周年報慶】與其說「搶飯碗」 不如與AI為伍

發佈於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會取代記者?」同行之間不時會開玩笑討論,「玩笑」會否有成真一日?

2022年入行之際,正是人工智能熱潮興起之時。在《明報》編輯部一年多,初嘗與「ChatGPT」、「Bard」這些AI聊天機械人打交道,試用「text to image」(文字生成圖像)、「text to video」(文字生成影片)、「speech to text」(語音轉文字)等AI工具,這些在大學修讀新聞系時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現在成為日常工作「小助手」,有時更是「故仔」題材,例如試過訪問專家,透過短片示範如何以文字指令生成CV(履歷)及入讀小學的「小一叩門信」,讓《明報》讀者多了解AI應用。

作為多媒體記者,經常要拍片、剪片,記得昔日讀書時要將受訪者的說話逐粒字打出來,現在只需將影片檔案上傳至AI工具平台,瞬間便取得文本,實在「幸福」得多,減省打字幕的「痛苦」。那麼AI的製成品「完美」嗎?以AI工具生成的字幕為例,有些字句欠缺了,也有些內容是錯誤理解講者意思,準確度有待改善,必須小心核對才可交稿。

AI生成的作品,能騙過大家雙眼嗎?近來處理一則即時新聞,是關於微軟的人工智能模型VASA-1可將肖像硬照生成影片,讓相中人「說話」,一睹蒙娜麗莎「說唱」,像真度甚高,有網民形容「真實得可怕」;另外,我們早前也透過文字指令,用AI工具生成幾秒鐘「銅鑼灣」影片,並到銅鑼灣街頭訪問市民,結果無論長者或年輕人,都有人誤會片中是真實的銅鑼灣。有受訪市民對「受騙」難以置信,也有人不敢想像AI大勢下未來社會將變成怎樣。

AI的方便、迅速、逼真,是否真的能取代記者工作?上述的「AI銅鑼灣」,細看之下其實瑕疵滿滿,與真實仍有一大距離。應用AI一年多,體會到儘管AI橫行,「人」仍是不可或缺,生成文字、圖像、影片看似容易,但箇中需要的人為工作也不少。與其說AI「搶飯碗」,不如好好善用。

文‧陳展熙(電子平台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