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沙田東涌屋邨多 綠在區區覆蓋少 回收流動點晚上不開 環團:不返工才用到

發佈於

【明報專訊】垃圾徵費「先行先試」接近尾聲,政府表示本港社區回收網絡覆蓋率達八成。本報以1公里半徑直線距離統計「綠在區區」(下稱「綠在」)覆蓋率,除了離島及鄉郊較低,沙田及東涌同為較低覆蓋率地區,多個大型屋邨未有「綠在」覆蓋。有環團質疑「綠在」網絡於多個人口集中地區的設施仍然不足,難應付需求;有議員促請增加資助及誘因,鼓勵營運商開設更多晚間回收流動點服務「打工仔」。

明報記者 鄭啟智 葉希雯

「綠在區區」網絡分為固定店舖的「回收環保站」及「回收便利點」,以及定時以街站方式服務的「回收流動點」。政府近月不斷拓展網絡,本月再增設26個公屋回收便利點。不過,本報以1公里直線距離(約10至15分鐘步行時間;環保署的覆蓋率計算標準為距收集點5至10分鐘步行距離),計算環保署網站列出逾220個「綠在」回收點覆蓋範圍。結果顯示,沙田及東涌覆蓋率較低,沙田顯徑邨及廣源邨、東涌迎東邨等多個屋邨/屋苑未被覆蓋(見圖)。根據政府資料,沙田地區有共6個「回收環保站」及「回收便利點」、4個「回收流動點」。

市區覆蓋率則較理想,以深水埗為例,大部分區域已有固定回收點服務,「回收環保站」及「回收便利點」有5個,「回收流動點」有8個,部分區域另被「綠在大角嘴」覆蓋。

根據「綠在」網站統計,全港133個「回收流動點」全部沒在晚上開放,亦只有24個在周末開站,每周開放一次,約3小時。據本報統計,東涌北部及馬鞍山大部分範圍只有一至兩個回收流動點覆蓋,換言之該區居民每周只有一至兩次機會到「綠在」回收。

環署:覆蓋計及廢物分類計劃

環保署回覆查詢稱,全港整體回收網絡覆蓋率達八成,按參與「廢物源頭分類計劃」的住宅人口,加上居於「綠在」收集點5至10分鐘步行距離內的人口計算,沒單獨計算「綠在」覆蓋率。署方稱,未被回收網絡覆蓋的住宅主要是沒參與「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以及部分偏遠鄉郊和零散分佈的處所。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港島東)梁熙形容「綠在」網絡求過於供,引述多個營運商指政府最早期合約無規定開站時間,令回收點集中於日間,若要增設晚間街站,需更新員工合約的工作時間,職員亦未必願意加班。他又稱政府津貼不足,各營運商平均每日已開設至少一個街站,增聘人手有困難。梁建議政府調整合約,增加經費如加班津貼等,同時提升「提供晚間流動回收點」在投標評分的比重。

議員:津貼不足 晚間難增人手

綠惜地球環境事務主任陳霆軒估算,目前一個「綠在」固定回收點需服務8萬至9萬人口,東涌北、馬鞍山等人口較多地區缺乏收集點,難以應付需求。他指出,鄉郊及離島是另一重災區,舉例部分偏遠地區如大澳也有屋邨,惟幾乎無回收配套。至於部分地區僅依賴流動回收點,陳認為其開放時間短,「你不用返工才用到」,不應計算在「綠在」網絡之內,冀增設更多固定回收點。

美孚居民:很多人視三色桶為垃圾桶

政府推出「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在住宅設回收桶,但不少市民缺乏信心,情願不便也去「綠在」回收。居於美孚的王太指「三色桶」清理速度較慢,很多人視之為普通垃圾桶,「見過很多次,清潔工會將回收桶撈埋(垃圾)一齊掉……好多人食完魚蛋、雪糕就照丟落去」。她相信「綠在」將回收物送到可靠回收商,更有效做到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