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郭春蘭:從3個颱風被除名 我們學習了什麼——中國颱風及極端降雨災害風險管理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月8日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分享了根據1978至2020年全國範圍收集到的過百萬氣象災害數據分析而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一點發現,是近年北上颱風活躍、災害影響較大,特別需重視對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影響;第二點是極端降雨發生頻次和強度都顯著增加,特別是最近10年,北方強降雨致災強度趨強,形成暴雨災害「南北並重」格局。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颱風和極端降雨成為中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重點對象。

每個颱風都有個名字,而這些名字來自一份由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香港是成員之一)提供並包含140個名字的列表。然而若某颱風在特定地區造成嚴重破壞,該地區可提出要求,將該颱風名稱從列表移除,以免再度使用。去年有3個颱風名稱被要求移除,分別是「杜蘇芮」、「蘇拉」和「海葵」。本文將以這3個被除名的颱風為例,探討中國在颱風和極端降雨方面的風險管理經驗,並提供一些思考。

後勁十足的「杜蘇芮」

杜蘇芮的除名由中國和菲律賓共同提出。這個颱風於去年7月14日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生成,於7月26日在菲國卡加延省登陸,隨後繼續北上,並於7月28日在中國福建晉江再次登陸。同月30日,日本氣象廳宣布杜蘇芮已消散,結束了它作為颱風的生命周期。據統計,杜蘇芮在菲國造成25人死亡(大部分與一艘客船在大風中傾覆有關)、52人受傷、13人失蹤,影響逾245萬人口。這是菲國提出除名杜蘇芮的主要原因。

當杜蘇芮抵達中國時,它繼續發揮威力,導致福建逾百萬人直接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人民幣,但幸好沒有傷亡報告。事實上,杜蘇芮對中國的真正考驗,在其於7月30日被日本氣象廳降級為低壓槽才真正開始。

杜蘇芮於福建登陸後,其殘餘低壓環流(或稱低壓槽)繼續北上,導致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在7月29日至8月1日出現破歷史紀錄極端降雨。據報道,這場暴雨在北京造成11人死亡、13人失蹤;河北涿州幾乎被洪水淹沒,洪水最深處甚至達4層樓深;其他華北廣泛地區錄得極端降雨,及由暴雨引發的大洪水等災害。

然而,杜蘇芮的殘餘低壓環流並未就此消停,而是繼續轉向東北,於8月2至4日重創中國東北糧倉地區。相比在福建登陸所引起的暴風雨,杜蘇芮殘餘低壓環流在華北和東北引起的極端降雨及洪水災害,才是中國提出除名的原因。

令粵港澳大灣區嚴陣以待的「蘇拉」

蘇拉於去年8月22日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偏北海域生成,並於8月26日掠過呂宋島,其後在菲國北部引發洪水淹沒農田及鄉村地區。蘇拉離開呂宋島後,其風眼清晰可見,並以保持巔峰狀態進入南海,再加上與天文大潮疊加等因素,令粵港澳大灣區全城戒備、嚴陣以待。

在香港,政務司長聯同相關部門代表於8月31日舉行記者會,詳細交代準備、應急及善後部署工作。深圳除多次召開防颱風聯合會議,並在颱風抵達前已轉移30多萬人至安全場所、開放800多處應急避難場所。在澳門,政府同樣提前做好部署,充分準備做好應急救援工作。9月2日,蘇拉先後在廣東珠海和陽江登陸;後在9月4日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低壓槽,結束了它作為颱風的生命周期。

蘇拉被除名,僅由菲國提出。據報道,蘇拉在菲國北部造成兩人死亡、3人受傷、兩人失蹤,逾7800間房屋受損,經濟損失超過24億菲律賓比索(約3.2億港元),因此被除名。在香港,蘇拉於登陸前被認為可能是1960年代兇猛颱風「溫黛」的翻版;但登陸後,媒體廣泛報道其威力不似預期。

陰魂遲遲不散的「海葵」

海葵於去年8月25日在關島西北方海域生成,並採取西行路徑,初期發展緩慢。後來由於西側颱風蘇拉逐漸減弱,海葵得以接上西南季風,取得充足的水汽供應,迅速發展穩固的風眼,形成近岸爆發狀態。9月3日,海葵以接近巔峰狀態在台灣台東縣登陸,之後它進入台灣海峽,同月5日在福建漳州登陸。9月6日,日本氣象廳將海葵降級為低壓槽。據報告,海葵在台灣造成143人受傷、27萬戶停電、2萬多戶停水及逾14億新台幣(約3.3億港元)農業損失等。

香港和澳門對海葵僅發出1號戒備信號。惟當海葵降級為低壓槽後,其後續影響力仍持續影響沿海地區,甚至比起颱風生命周期時候影響更大。它的殘餘低壓環流,導致廣東和廣西大範圍地區出現破紀錄極端降雨,特別在9月7日晚至8日晨,深圳和香港持續遭受極端暴雨,降雨量均打破兩地歷史紀錄,9月8日深圳水庫更需開閘泄洪。這場破紀錄暴雨在港造成至少兩人死亡、逾140人受傷、超過200宗山泥傾瀉報告。海葵的殘餘低壓環流隨後繼續向西,影響廣東西部和廣西。

在9月10至11日,廣西玉林多地出現特大暴雨,導致多宗泥石流事件,造成7人死亡、3人失蹤。由於海葵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破壞,中國申請將其從颱風命名表中移除。

雨災風險管理 仍有巨大不足

由以上3個去年被除名的颱風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沿海地區,尤其是那些每年都有颱風到訪的地方,在颱風災害風險管理方面已非常有經驗和成熟。例如為應對蘇拉,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政府都提前做好部署、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做好應急救援工作,結果受到大自然的「厚待」,其威力未有預期中強勁,這些地方也逃過一劫。

然而,我們在極端降雨災害風險管理方面仍存在顯著巨大不足。杜蘇芮及海葵的殘餘低壓環流先後肆虐中國北方與南方,導致許多地方遭受破紀錄極端降雨,甚至有些地方陷入全城淹水的困境,但大家束手無策。

從科學監測和預測的角度來看,暴雨的預測水平較颱風低,也更困難,這其實也是科學發展需突破的領域。在全國或地方災害風險管理方面,即使那些離颱風登陸點有數百或上千公里遠的地方,也須提高警惕,因為一不留神,颱風殘餘低壓環流可以在短短一兩天帶來整年的降雨量。而這些極端降雨的破壞性,甚至超越颱風本身帶來的破壞。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春蘭]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