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歐關係為何更具不可替代性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赴歐洲展開近5年來的首訪,這亦是他今年首次出訪。選擇歐洲作為目的地,其分量不言自明。在地緣衝突緊張、全球經貿「脫鈎斷鏈」風險攀升的背景下,中歐關係的不可替代性愈發突顯。這既是由中歐分別作為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經濟體的實力所決定,也離不開雙方多重共性產生的聯結,而這種聯結對全球局勢企穩不可或缺。筆者以為,中歐之間的共性,至少涵蓋三方面。

中法獨立自主 開中西交往風氣之先

第一,同為自主之力。2019年,歐盟調整對華政策,並將中國定位為「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的三重關係,中歐關係被視為走入低谷。不過去年以來,中歐關係回暖迹象不斷出現:西班牙、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領導人接連訪華,多個中歐高層對話機制重啟,巴斯夫(BASF)等歐洲企業在華投資百億歐元級的新項目……總體而言,近兩年歐洲對華戰略中的理性因素在上升,這源於歐洲戰略自主的根本目標。

去年,法國財長勒梅爾在瑞士達沃斯受訪表示,美國想反對中國,歐盟想與中國接觸。勒梅爾直言不諱道出了美歐對華戰略差異,換言之,歐洲並不想事事與美國同頻。法國作為歐盟領頭大國,更是如此——1964年,法國時任總統戴高樂不顧美國反對,決定與中國建交,堪稱「在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一道裂縫」。

中法同為獨立自主的大國,共同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和機制性的戰略對話、開展民用核能合作、互辦文化年、互設文化中心,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中開風氣之先,亦在國際關係中形成示範。對當今諸多國家而言,彼此建設獨立自主的和平關係,對世界整體秩序的穩定,至關重要。

共拓第三方市場 貢獻全球經貿

第二,同為建設之力。今年第一季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541列、發送49.3萬個標箱的貨物,同比分別增長9%、10%,成為全球供應鏈中的一抹亮色。過去20年來,中歐貿易額增長近9倍,歐盟對華投資增長近3倍,中國對歐盟投資從零發展到上千億美元,雙方已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近年來,雙方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持續為全球經貿貢獻建設力量。

儘管中歐近年在經貿領域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雙方始終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努力在現有制度框架下「化異求同」,尋求解決分歧之道,而非動輒發起貿易戰。歐盟在對華「三重定位」中依然重視伙伴關係,尤其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人文交流、全球治理等領域,視中國為不可缺席的重要角色。

兩國可超越「文明衝突」

為動盪世界提供不同答案

第三,同為和平之力。中歐同為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創建者,希望共同維護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2003年,德法等歐洲國家公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去年新一輪巴以衝突以來,法國公開呼籲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問題,馬克龍更是第一個會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的西方領導人。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文明,相互之間的合作交往,本就是對世界文明包容互鑑的真實寫照。在彼此制度理念不同的背景下,雙方能夠超越「文明衝突」,為動盪的世界提供與眾不同的答案。就此而言,中歐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在美國大選充滿不確定性的關頭,穩定中歐關係,更是為世界注入「強心劑」。

中國元首此訪,既有歐洲大國法國,也有「鐵杆」友邦塞爾維亞和「一帶一路」共建伙伴匈牙利,還安排了與歐盟的多邊互動,必然會就中歐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筆者期待經由此訪,中歐友誼能夠進一步深化,雙方蛋糕能繼續做大。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