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智傑:幸福感的煩惱

發佈於

【明報文章】聯合國自2012年起,每年公布《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於本年3月公布的報告中,香港在全球143個社會的幸福感指數中位列86,排名遠低於內地(第60位)及新加坡(第30位)。幸福感指數頭3位是位於北歐的芬蘭、丹麥和冰島。

「幸福感」漸成公共政策量尺

幸福不幸福,是一種個人感受。然而「幸福感」一詞,近來似乎漸漸成為輿論衡量公共政策得失的量尺。日後,這些個人感受亦可能演化成不同「指標」,以檢視不同範疇的施政效果。如何好好理解「幸福」感覺,甚至定義一番,也許會成為往後幾年討論公共政策時的話題。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迄今發表的著作裏,有3部享譽全球。在其2016年著作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的首個章節,哈拉瑞教授討論人類由古到今追求什麼。當中不少故事,都跟什麼是幸福(happiness)息息相關。

在討論什麼是幸福之前,更應問另一個問題:人類怕什麼?幸福的相反,是害怕、驚慌、恐懼等令人惴惴不安的感覺。也許要追求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使人們不再惶惶不可終日。哈拉瑞教授以平易近人的筆觸,蒐羅在歷史上令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的三大「死神」——瘟疫、饑荒和戰爭。這說法跟《聖經》中〈啟示錄〉的末世預言,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權勢再大,也許逃不過瘟疫;富可敵國,在戰亂中也未必能夠買下生命;大飢荒更可使銅牆鐵壁的城池,連同千軍萬馬一起倒下。

在歷史上,人們追求的幸福感便是設法逃離瘟疫、飢荒和戰爭。中國歷朝歷代,無不「民以食為天」—— 一旦天意弄人、顆粒無收,則饑荒四起,接下來便可能是不安的荒年。按如今「總體國家安全觀」說法,這是糧食安全的問題。天子要令子民幸福,首要使大家能夠吃上飽飯;民眾吃上飽飯後,若有善長能夠贈醫施藥,又或者身體能活到自然老去,那人們便可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幸福感。在中國史冊上的盛世——大概應該就是幸福感相當不錯的朝代——大多是沒有重大戰爭、人們不用逃難的日子。「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的箴言,生動地帶出能夠避開戰火的幸福感。

由追求太平日子 到形形色色欲望

然而時移世易。如今「吃飽飯、活到老、無戰爭」的太平日子,也許未必再能保證民眾感到幸福油然而生。在生活質素大為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屢創新高、醫學科技一日千里下,人們不會再為70歲生日而感到慶幸,反而會擔心退休保障、老年醫療開支大增,以至是人口老化下的社會變遷。如今固然仍有不幸的人三餐不繼、一宿難求,但更多人卻是面對肥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痛風、情緒困擾,以至林林總總的都市慢性或隱性疾病。這些恐怕不是糧食供應和醫療服務所能根治的問題。

我們當然仍見到戰火,但國家之間爆發大型常規戰爭的機會,也許正在減少。現代武器的威力已發展到幾乎可以令全世界同歸於盡的級數,尤以核子武器為甚。地域局部戰爭或種種「代理人戰爭」仍時而有之,惟國與國之間的直接全面開戰,對大部分國家和當權者來說,代價往往太過沉重;除非到了最後一步,不然的話這並非一個理性選項。

就連「吃飽飯、活到老、無戰爭」的太平日子都未必能保證民眾幸福感,那如今人們在追求什麼?哈拉瑞教授在書中認為,人們正在追求一些以前夢寐以求的事,其中之一便是「永生」(immortality);更貼切的說法應是「不想死」。當然,人們未必會如秦始皇般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不過,不斷設法延長壽命、緩減身體機能老化、建設「樂齡友善」(age-friendly)社會,大概跟延年益壽的傳統期許一脈相承。

此外,人們對幸福的追求,也由逃離瘟疫、饑荒和戰爭等物質條件,轉化為形形色色的欲望。這些欲望往往都很難單單滿足於物質條件。一個人若求月月出糧,那一份穩定的工作便能夠使他感到「幸福」;但若一個人要施展抱負、在職場大顯身手,則可能升職加薪都未必可滿足他,更何况升職加薪是不會經常出現。

哈拉瑞教授在其著作中,對人們如何在這世代變化中自處,有自己的見解。信服不信服,則見仁見智,但其提出的問題乃十分深刻。討論何為幸福,人類文明自古有之。若要把這些討論詮釋為有關「幸福感」的定義,甚至轉化為一些實在的政策目標以至是「指標」,則會是一門相當有趣的課題。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