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研納米藥增療效 藥劑生獲尤德獎學金 吸入式先攻肺癌新冠 念本土情留港發展

發佈於

【明報專訊】眼見不少病患藥石無靈,或受副作用影響,港大藥劑學畢業生陳浩雲放棄當藥劑師,投身科研,盼研製港產新藥助更多病人得到個人化治療。他昨日獲頒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的5萬元研究生獎學金,談及港製新藥配套有限,他說留港發展出於「本土情懷」,「大家經常說香港好像在走下坡,(我)希望能盡自己一分力,reverse(扭轉)這個趨勢」。

常見病人藥石無靈 盼研新藥

陳浩雲現於港大攻讀藥物輸送哲學博士課程,正研究一款吸入式納米藥物。他稱,傳統的口服或注射式藥物會先「走勻全身」,以上呼吸道疾病為例,「真的去到肺部的(藥物)數量很有限」,難以達至標靶或精準治療的效果;若病人服用吸入式納米藥物,便能「直接將藥物吸入肺部」。

不過他說,納米體積「很小、很輕」,容易在吸入後馬上呼出,所以正研究如何將大量納米粒子黏在一起,「變成適合吸入肺部的大小」,抵達肺部後再自行分解,有望改善治療肺癌、新冠病毒的成效,他亦盼望推展至應用於其他呼吸道疾病,以至腦部疾病。

冀應用擴至腦疾

談及對醫藥的興趣,陳浩雲說是始於年少時一次治療暗瘡的經歷。他憶述,升中後不久,曾因滿臉暗瘡求醫,當時醫生曾笑言,服藥後3年內不會再生暗瘡,否則可向他索償,豈料「真的3年之後才再生第一粒暗瘡」。

大學畢業後,陳浩雲在實習時目睹不少病人服藥後不見成效,或屢現副作用,讓他更深刻體會病人獲「個人化治療」的重要,故除了善用現有的藥物外,亦要不斷研製新藥物,他期望藉此貢獻醫藥界發展。

研製新藥絕非易事,陳浩雲說,假設現有約15,000種新藥有機會臨牀試驗,但最終通過臨牀試驗並獲批生產的可能只有50款;而香港只是一座城市,病人數量、製藥配套難與其他國家比擬,「研發一款新的藥物,需要的土地資源很多,香港只有很少土地,很難找到足夠的資源」。不過,他說自己生於香港,仍然期望研究在香港「落地」,並藉此「推動香港藥劑界,或者整個生物科技界的發展」。

嘆港資源少 盼貢獻出生地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昨舉辦第37屆獎學金頒獎典禮,向逾930人頒發獎學金及獎項。其中二人各獲頒30萬元海外研究生獎學金,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李修朗,他將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土力工程學碩士。

另一獲獎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系學生黃摯毅,將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