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趙永佳、許漢榮:理順中學課程政策 鼓勵多元資歷

發佈於

【明報文章】財政司長在上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特意撥出資源持續發展職業專才教育。然而相關資源似乎集中於專上教育,忽略了職專教育在中學的角色其實也同樣重要。

而另一邊廂,資歷架構秘書處早前聯同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在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舉辦「QF走進校園:連接學習 發展未來」分享會。教育局副秘書長李忠善在會上指局方政策是鼓勵多元資歷,令擁有不同專長的年輕人都可以有發揮空間,為社會未來發展儲備人才。曾任「推廣職專教育專責小組」成員的曾永康校長在分享會亦指出,政府鼓勵中學可以按校情、學生學習及發展需要,開辦經認證的校本職業訓練課程。曾氏亦指,中學開辦此類課程可以享有收生自主權,讓有意願及能力的學生可以選讀,以獲取資歷。

多元課程銜接安排 欠清晰指引

現時,除了香港中學文憑(DSE)作為中學生完成中學課程的資歷外,就只有由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頒授的職專文憑(Diplom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VE),可供完成中三的學生於高中時期修讀職專類課程。但事實上DVE已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中學課程,故此現實上DSE仍幾乎是唯一的中學結業資歷,與政府強調鼓勵多元資歷、在中學推展職專教育的政策並不一致。

據資歷架構秘書處的資歷名冊,現時有開辦獲資歷架構認可之中學校本職業訓練課程的中學,共有10所,開辦了34個屬資歷架構第一至三級的課程,當中包括一般中學、特殊學校及群育學校。在本港共分7級的資歷架構裏,第一至三級屬基礎級別,相當於中學資歷水平,其中第三級資歷相當於DSE水平;第四至七級則相當於副學位至博士學位水平。

上述34個中學開辦的課程裏,屬於資歷架構第三級的課程只有兩個,其餘都是屬第一及二級的課程。現時由專上院校及職訓局開辦的資歷架構第三級課程(包括前稱毅進文憑的應用教育文憑),畢業生合乎資格報讀屬於資歷架構第四級的課程(即副學位程度課程,包括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當中包含自資(self-financed)及獲政府資助(subvented)課程。但對於由中學開辦同級別而課程架構相若的課程,是否能獲得同樣的銜接安排,卻欠缺清晰政策及指引,未能與當局倡議鼓勵中學開辦多元資歷課程的想法相一致。

此外,還有一個政策問題要思考。現時所有中學都須在高中階段開辦以應考DSE為目標的課程。雖然在直接資助計劃下的中學獲當局賦予課程彈性,可申辦非DSE課程供高中最後兩年的學生選擇,但這個所謂「彈性」現時只限於申辦非本地課程(如IB、IAL等)。對於學校擬開辦本地非DSE課程(如校本職業訓練課程),反而欠缺相關政策支持,學校在取錄學生時並無做法可循。

以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為例,該校的創意藝術文憑(Diploma in Creative Arts, DCA)課程,自2014年起已獲認證為資歷架構第三級。此課程與部分同屬第三級資歷的中學課程(如應用學習)不同,其不止包括專業導向的學習,也包括語文、數學、公民,以至其他學習經歷等科目元素,是一個整全(holistic)的資格課程,理論上是足以取代DSE資歷,讓畢業學生合資格報讀副學位課程。事實上在該校教師努力下,部分開辦副學位課程的院校已承認該課程可以報讀相關副學位課程,而毋須DSE成績。

政策落差 必然令學校卻步

基於現時政策,教育局要求直資學校「須提供主要為本地學生而設的課程,以協助學生應考有關的本地公開考試」,這不單是政策宣示,事實上也是資助條件。在教育局一方面鼓勵學校開辦資歷架構課程以推展多元資歷的同時,卻仍未理順對中學開辦課程的要求及政策。這方面的政策落差,必然會令部分有意推展資歷架構課程的學校卻步。

我們多次強調,以DSE為中學生單一結業資歷,已不足以為香港未來儲備人才。一方面我們非常欣賞局方及資歷架構秘書處在推展多元資歷方面的努力,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失望於政策的不協調,窒礙學校發展多元資歷的契機。我們認為公開考試固然有其好處及意義,應保留作為多元選項之一,惟不應該主導着整個制度。

檢視潛在阻礙 加以梳理

除了我們一直倡議的課程策略改革,如設立「應用教育學習領域」、興建「應用學習教學中心」,我們也非常認同當局鼓勵中學開辦校本職業訓練課程,讓職專教育、多元資歷有機會在中學課程佔有實質角色。要理順政策上的不協調,其實並不需大刀闊斧改革,原因是部分政策本身已存在;要處理的是更整體地思考中學要開辦經認證的中學校本職業訓練課程時,現存有哪些潛在阻礙,並加以梳理即可。

首先是推出明確指引,讓有意按資歷架構開辦中學校本職業訓練課程的中學,可以有做法依循,並容讓學校選擇所開辦的課程類別,既可開辦(1)相當於一個選修科的課程,亦可選擇開辦(2)一個整全的資歷課程以取代DSE。指引可以由教育局聯同資歷架構秘書處編寫,列明評審原則及要求。現行的34個中學資歷架構課程,已是良好示例,非常值得當局參考。

其次,不論直資還是津貼學校有意開辦上述哪類課程,教育局應全面容許有關課程的收生不設上限,但這方面卻未有任何清晰政策和指引。兆基創意書院曾向局方爭取撤銷收生限制,但當局卻以直資學校開辦非本地課程的要求,限制學校只可取錄全級不多於三分之一的學生作為收生上限,這明顯是不恰當。

我們認為,當學校能夠按當局要求,就所開辦的中學校本職業訓練課程通過評審,證明課程水平及質素已獲認證,理應讓所有有能力及意願修讀的學生都能夠修讀,才是最能將資源善用,因為一個校本課程要通過資歷評審局的嚴謹評審,學校必須動用不少資源;若通過評審的課程卻在收生上被嚴加限制,對學校、學生都欠公道。

此外,現時資歷架構秘書處對有意開辦此類課程的辦學機構,都有很好的支援;而中學開辦資歷架構課程,對大部分學校來說都是新事物,不論對津貼或直資學校而言,都需要額外資源來準備課程及相關評審工作。除了理順政策,我們建議教育局應撥出資源,資助有意開辦課程的學校申辦課程,從而能夠從整體政策上鼓勵中學發展多元課程,向學生提供真正的多元出路。

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舊有的課程思維,尤其以公開考試為宗的政策思維,肯定已不能使年輕人面對迅速而多變的未來。世界的教育趨勢也正由單一、集體的學習及評估,走向更多元及個人化的思考。鼓勵中學開辦經認證的校本職業訓練課程,是學校教育下一個很有意義的倡議。當局應全面理順課程政策當中與此倡議不一致的地方,令中學教育能朝向更多元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培育多元人才。

作者趙永佳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許漢榮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教育博士候選人、中學校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永佳、許漢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