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從那些年的政敵們 看普京如何集權

發佈於

【明報專訊】俄羅斯總統普京連任在即,踏入執政第25年,他在內政上帶來的最大變化,莫過於重新以中央集權制取代聯邦制,即重回帝俄時期和蘇聯時期高度壟斷的垂直結構。這點固然跟西方背道而馳,卻也是普京得以緊握權力的關鍵。

要理解普京如何集權,其一觀察途徑也許是那些年來他打壓過的政敵。舉例說,普京上任之初對付的寡頭,體現出他對試圖把持朝政的商業大亨是如何警惕;諸如納瓦爾尼等屢受當局迫逼的政治對手,反映普京認為必須將帶民粹動員力的反對派扼殺於萌芽;儘管未曾公開認責,惟普京不惜與西方交惡,也要對付流亡在外批評克宮的「叛諜」,則可理解為有樹威的必要;收緊《外國代理人法》的規管,則反映跟西方關係密切的公民組織、尤其是新聞界,被普京視為有力動搖政權的威脅。

換言之,從普京「開刀」的對象、方式和影響,我們可以一窺他是如何理解其身處的政治環境和面臨的掌權威脅。

明報國際組

【俄羅斯大選系列之二.內政篇】

寡頭權貴:排異己扶親信 爭民心鞏權力

普京鞏固權力的第一步,就是對付葉利欽時代成形的寡頭(oligarch)權貴。嚴格而言,普京並非真的消除俄羅斯的寡頭政治,只是親眼目睹寡頭們如何控制葉利欽,故先下手為強,將懷有政治野心的潛在政敵踢走,換上嫡系人馬,反過來控制這批寡頭。由於這些寡頭惡名昭著,普京向其「開刀」反而贏得民心。

俄羅斯寡頭們把握葉利欽時代的「震蕩療法」,通過不法私有化交易而暴富,掌控大多數俄羅斯能源等經濟命脈,進而染指傳媒和政治。其巔峰時期是在1996年總統大選,別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和古辛斯基(Vladimir Gusinsky)等「七大寡頭」跟民調落後的葉利欽達成合作協議,助其反敗為勝,其後更一同亮相葉利欽的連任就職儀式,展示超然地位。

這段歷史顯然令普京震撼,即使別列佐夫斯基等自稱親手將普京扶上位,但到當選總統數月後的2000年夏天,普京閉門召見約20名頂尖寡頭到克宮,後來有報道指,普京表明自己才是話事人,並與寡頭們約法三章:「遠離政治,你的財富就不受影響。」

普京上台3個月全面控制媒體

普京上台首3個月內全面控制媒體,掌控新聞帝國的古辛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成為優先開刀目標。其中別列佐夫斯基被控多項金融詐騙和貪污等罪名,2001年出逃英國尋求政治庇護,一直批評普京,到2013年死於家中,外界始終對他是否自殺存有懷疑。古辛斯基則被控挪用資金而入獄,數周內被迫將其電視台控股賣予國企。

霍多爾科夫斯基也踰越普京底線,建立改革組織「開放俄羅斯」並展現愈來愈大的政治野心,2003年被特種部隊衝上私人飛機拘捕,及後按逃稅和貪污罪判囚十年,獲普京赦免後離國。當局接管其石油帝國,轉交給普京長期盟友謝欽(Igor Sechin)——後者被視為普京任內冒起、由前情報官員和軍方出身者組成的「西羅維奇」(siloviki,意指「強力集團」)領軍人物之一。

政治人物:阻反對派角逐 杜絕選舉挑戰

在普京歷來「逢選必贏」之路上,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排第二名的都是俄羅斯共產黨的候選人。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當局將任何有力挑戰普京的反對派政治人物都踢出局,令其難成真正氣候。來到今屆大選,反對派中最知名的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已死於獄中,其他人要不流亡國外,要不被關在監獄,要不就報名卻被取消資格。

納瓦爾尼猝死獄中 涅姆佐夫伏屍街頭

自2000年大選以來,入閘者中可稱得上是反對派的大概只有亞博盧黨的亞夫林斯基,但他從來不得民心,得票率最高一次也不到6%。對比之下,剛以47歲之齡猝死於近北極圈流放地的納瓦爾尼,代表着普京在最害怕的政治人物類型:在俄羅斯中產階級中擁有真實草根支持的反對派領袖。他在2011年帶頭上街抗議國家杜馬(下議院)選舉涉嫌舞弊,意外引發普京任內規模最大的示威浪潮,各大城市共有多達十數萬人上街,單計首都莫斯科已有約5萬人。納瓦爾尼一舉成為全國反對派最閃亮的政治明星,結果2018年大選被禁入閘,後遭投毒而到柏林接受治療。他甫回國即被捕送監,最終亦無緣見證今屆大選。

自2014年出兵吞併克里米亞和引發頓巴斯內戰後,對烏克蘭的立場隨即成為俄羅斯政壇角力的其一焦點。第一個疑似槍下亡魂的是在普京時代來臨前曾擔任第一副總理的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涅姆佐夫向來跟普京不和,2015年2月在莫斯科市中心一道橋樑上被連開4槍殺死,終年55歲。涅姆佐夫公開支持2014年烏克蘭廣場革命,又強烈反對俄羅斯軍事介入烏克蘭,生前正籌備一份指控普京秘密派兵到烏東作戰的報告,最終報告在其死後數月發表。他遇害前數小時曾呼籲民眾參加兩日後的反軍事干預烏克蘭示威,遇害前數日更自言害怕會被普京殺死,指控普京令俄羅斯迅速成為法西斯國家。

來到烏戰陰影下的今屆選舉,數名反對侵烏的參選者都被DQ,其中42歲的反對派人士卡拉-穆爾扎(Vladimir Kara-Murza)更因批評俄軍侵烏,被控叛國、散播俄軍不實信息等罪, 去年4月被判監25年,是多年來的最嚴厲判決。

叛諜反賊:投毒懲罰叛諜 兵變「大廚」墜機

蘇聯時代國內情報機關克格勃(KGB)其一惡名昭著暴行是向克宮政敵投毒,在出身於克格勃的普京掌握俄羅斯大權後,有關克宮投毒殺人指控不時發生,其中最著名兩宗都與「叛諜」有關。

第一位是克格勃後繼組織聯邦安全局(FSB)前特工利特維連科(Alexander Litvinenko),他2000年逃亡英國後一直批評普京,到2006年11月被驗出身中放射性同位素「釙-210」,經歷數周痛苦後死亡。第二位是前俄英「雙面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2018年與女在英同被驗出身中莫斯科獨有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

另有兩宗懷疑涉俄投毒事件也值一提,除了前文提到的納瓦爾尼中了諾維喬克,還有促成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的尤先科,在揭發身上二噁英水平接近致命後,大選最新重新投票,他當選總統。克宮從未為上述事件承認責任,但西方都因此與這個最大疑兇關係轉差。

在俄軍侵烏後,許多被指反對出兵的俄羅斯政商人士離奇死亡,但最矚目者莫過於曾有「普京大廚」之稱的僱傭兵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戈任,在去年流產兵變兩個月後,他在俄國境內墜機身亡,事故成因充滿懸疑。

公民社會:外國代理人法 重創新聞自由

普京任內加強國內管控,尤其針對被指跟西方關係密切的公民社會,這點在俄軍侵烏後變本加厲,對新聞自由的打壓尤其顯眼。

保護記者委員會 (CPJ) 去年數據顯示,自普京1999年底上台以來至去年為止,已有43名記者和傳媒人在俄被殺,當中最少25人是因報道而遭「直接報復」。最為外界熟悉者是為獨立報章《新報》(Novaya Gazeta)撰稿的調查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針對普京賴以鞏固地位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高調指摘俄軍犯下戰爭罪,到2006年被槍殺,至今未找到幕後指使者。

嚴限傳媒 定期查資金來源

如今俄羅斯傳媒人以至其他公民社會成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2012年訂立後不斷收緊規則的《外國代理人法》,當局以此限制公民社會組織獲取外國資金,甚至屢以違規為由關閉其眼中釘。到俄軍侵烏後,更多獨立記者和傳媒被列為外國代理人,面對嚴格行政限制,例如定期檢查資金來源,迫使社交平台發文附上外國代理人標籤。其中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去年被列入外國代理人名單,其出任總編輯的《新報》去年受莫斯科審查,最終被迫關閉,其部分成員遷至拉脫維亞,另立爐灶創辦《新報》歐洲版。

新聞界以外,其他公民社會成員也受《外國代理人法》壓迫。其中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在一次重要投票前顯示執政黨民望下降後,2016年被列為外國代理人。另外,以記錄蘇聯時代血腥鎮壓史著稱的俄羅斯最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的不同架構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先後被列為外國代理人,延至2021年12月,最高法院下令關閉其核心架構和多個分支——翌年俄軍侵烏後,「紀念」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公民組織共享諾貝爾和平獎。

談到普京任內的侵犯人權問題,不得不提因揭發政府腐敗繫獄、2009年亡故的律師馬格尼茨基(Sergei Magnitsky)。在馬格尼茨基的前老闆、美籍金融家布勞德推動下,美國訂立《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涉及馬格尼茨基死亡和其他侵犯人權的俄羅斯人,4年後更新為全球適用的《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