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北京試點開通無人駕駛巴士 響應中央「人工智能+」 車身雷達可辨車識人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人工智能+」行動,隨即引起不同行業及輿論熱議。就在李強宣讀有關國策的兩天前,北京市通州區趁「兩會季」來臨,開通首條無人駕駛巴士路線,提前展示「人工智能+」實戰成果,吸引大批民眾和遊客嘗鮮。

明報記者 王佩凡

不設駕駛室,沒有方向盤,看不到油門和剎車,通州一輛造型科幻的無人駕駛小巴正在試點運行,全程自動識別障礙物,駕駛平穩安全。

從上周日(3日)起,通州交通委試點開通了三大文化建築周邊自動駕駛接駁服務,乘客可免費試乘往返郝家府地鐵站等地。小巴每天上午10時起運行,中午返回停車場充電,下午1時半開始繼續運行至下午4時。每趟車間隔15分鐘,乘客可通過指示牌找到巴士站。

僅容9人 現試乘人龍

記者昨日(7日)在現場可見,小巴車身不到6米長,圓滾滾的外殼設計,配上被桌板隔開的對向灰色座椅,只能乘坐9個人,踏上巴士一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未來科技感。

從通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始,這輛無人駕駛小巴備受歡迎,被很多人圍住拍照,紛紛想坐上兜一圈。排隊試乘的人很多,還有人專門從北京以外趕來,記者在排隊等待後,終於也「勇敢」踏上這輛小巴。

起步、轉彎、直行,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順暢,拐彎時,還能讓對面直行車輛先行,遇到行人也會停車。這是因為小巴車身四周安裝了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可迅速辨車識人。除了因為安全原因現在只能用低於時速40公里的速度行駛以外,和「有人駕駛」的車輛對比,並無體感上的區別。

李強提「人工智能+」 監管呼之欲出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報告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在其列。

當中提到「人工智能+」引起熱議,外界關注會否如9年前前總理李克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互聯網+」一樣,引領創新運動,深遠影響國家社會、經濟、基建等諸多方面。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AI為核心之一的無人駕駛技術在中國已經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也於去年開放智能網聯乘用車「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

AI時代雖然來臨,但對AI的監管及要求也顯得更加迫切。此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毅提出AI監管方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河南公司總經理樓向平建議構建系統化的AI法律法規體系,建立AI責任認定和追責機制等。

業界則更加希望藉此機會,AI領域得以全面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帶來8份建議,全面聚焦「人工智能+」。他建議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頂格推進,加快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2024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