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紹雄:設「檢討工程造價與成效委員會」 確保「錢用在刀口上」

發佈於

【明報文章】受環球利率高企、地緣政治風險影響,本港今個財政年度的政府收入不如預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價收入及印花稅較預期少,預計本財政年度將錄得逾千億元財政赤字。本港財政儲備截至2023年11月底為6707億元,是27年最低財政儲備的紀錄,本港公共財政的穩健響起警號。

基建涉龐大資源 須謹慎規劃優次融資

面對嚴峻的財赤,本港多項基建陸續上馬,工程期更橫跨未來20多年,包括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及《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載列的38項交通運輸基建,涵括「三鐵三路」優化方案,及在北部都會區東面發展「兩鐵一路」等項目,陸續在2024至2039年後建成;當中更有17個項目主要集中在2029至2038完成,11個項目預計在2034至2038年完成。每項基價均造價不菲,動輒以百億、千億元計,但至今仍未有確實的造價估算。

推展基建項目涉及龐大公共資源,政府須做詳細的財務評估,謹慎規劃基建優先次序和穩妥融資方案,明確開列每個基建項目涉及的開支、財務安排、融資方案及經濟效益,敲定技術方案及具體落實時間表,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和分配,確保本港有充裕資金,才能有序推展工務工程,貫徹以基建驅動發展、擴大經濟發展容量的發展方針。

由於地價收入是記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今年賣地收入大跌,將直接影響基建工程推展。社會寄望由財政司長帶領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及其轄下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積極落實各項大型發展項目的財務安排、制訂全面融資方案,包括設立碳中和、綠色基建相關債券,及引入「公私營合作」等,利用市場力量籌劃穩妥的融資模式和安排,早日落實各項有利於社會發展和民生的基建項目。

未來10年本港將有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陸續上馬,預計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將逐步增至達到每年1000億元;計及公營和私營工程,建造業總工程量將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

財赤下工程造價攀升 衝擊政府財政

近年工程造價飈升的聲音不絕於耳。雖然發展局於2016年成立項目成本管理辦事處,並於2019年升格並改名為項目策略及管控處,藉以加強對工務工程項目的管控,但基建工程項目造價仍不斷上升。例如沙田T4號主幹路,2023年提出的造價高達約72億元,遠超2004年首次提出建議時約6億元,以及2006年刊憲的11億元;北環線古洞站由2021年估算的35億元,增至2023年的59億元;屯門南延線2023年提出造價高達158億元,對比2020年估算的114億元,造價升近四成。

面對逾千億元財政赤字,節節攀升的工程造價,無疑衝擊政府的財政穩健度,而且工務工程涉及多個政策局和部門,為加強各局及部門的項目管治能力,筆者建議成立跨部門的「檢討工程造價與成效委員會」,嚴格審視工程項目預算,檢視工程項目的規劃、招標程序、人力和物料成本、設計或工序優化等,節省工程造價及減低超支風險,確保「錢用在刀口上」。

設立中央採購平台

筆者同時建議政府,盡快探討及研究成立一個由政府領導和統籌的中央採購平台,按照未來工務工程需要,由平台統一採購通用建造工程物料,利用規模化量產效應,降低物料採購成本,供工務工程承建商採用,從而節省工程造價。

本港公共財政已進入結構性財赤的初期。政府在擴大發展容量作出投資之際,更應審慎理財,遵循「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的理財哲學,確保基建項目的財務延續性及可行性,方能真正帶動經濟發展、長遠增強香港競爭力。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