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畫地為牢絲作繭 坐困愁城空自鳴——中國內外策略調整 方能互補解困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金門附近海域發生大陸漁民死亡事件,此事發生在民進黨將要連續3屆執政之前,更令兩岸關係進一步緊張。不過,外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並訪問西班牙等國,努力緩和國際形勢。對比之下,可見中國對外對內策略鬆緊不同,但效果都不完全符合北京所想,以致事倍功半,甚至憂心忡忡,出現「畫地為牢」(語出漢代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作繭自縛」(源於南朝梁誌公和尚)和「坐困愁城」(源於《舊五代史.趙思綰傳》)的局面。

相反,假如內外政策的鬆緊程度能夠調整和互補,也許會事半功倍。故把上述幾點化為今天標題和副題,以免空自哀鳴。

(1)如何看金門翻船事件?

──據台方資料,出事的船是沒有船名的「三無船舶」,船上4名大陸人士也不是福建籍漁民,而是由四川、重慶和貴州去到福建的人。陸方沒有自己的版本,只作強烈譴責,並要求台方確保大陸漁民安全。有關詳情有待核實,但眼前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要努力避免擦槍走火,勿讓兩岸民情對立升級,以致更少迴旋空間。

此外,事件可能引發兩岸接觸模式的爭議。金門縣的地方政府較多由國民黨人士主導,與廈門關係不錯,所以金門紅十字會建議以「海難事故」方式加快處理;但台灣檢控部門則認為要依正常流程和渠道處理,使用官方公權力。這有點像香港與台灣之間的「陳同佳案」,用什麼模式處理,成了各自堅持的論點。

至本文截稿前,陸方表示決定昨日由泉州市紅十字會等派人陪同家屬赴金門,接回兩名生還者並善後,今天(21日)離開。此行是否順利?對未來兩岸關係有何影響?一切有待觀察。

──陸方已「按需要」派出4艘海警船在廈門和金門海域執法,並登上台灣遊艇檢查。此舉日後可能常態化,金門方面還擔心大陸可能不承認「兩門」之間的「禁限制水域線」。大陸近年已用行動表示台海之間「不存在中界線」,試圖增加對台壓力。

那麼,這次翻船和死亡事件將會在兩岸之間火中加油?還是適可而止?外界無從估計,只能希望摩擦不再升溫,看看兩岸執政者能否運用高明的政治技巧排難解紛?否則,對兩岸也毫無好處。

──就近年兩岸的摩擦可見,即使大陸不斷施壓,也不能改變現狀,既不能統一,台灣也不會獨立;唯一可見的是兩岸民情愈走愈遠,台灣人對大陸政府的抗拒感更強。陸方指摘台灣阻礙和中斷交流,但其實大陸停止交流的行動更早出現。例如台灣繼續有學生到大陸學習,而大陸學生赴台升學的政策早在2020年停止。

以前兩岸和港澳還有半官方交流,例如台灣陸委會時任副主委陳明通,曾以學者身分前往回歸後的澳門交流;大陸的部級官員(如台辦主任陳雲林和科技部等高官)曾以民間身分赴台;已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馬力,曾以傳媒人身分到台灣,並與當時競選中的陳水扁碰頭;香港建制政黨赴台觀選和交流,當時更是名正言順,還學了不少造勢和競選技巧。

可惜,這一切已隨風而逝,台灣版本的原因是:陸方在接觸交流之後,擔心軟實力不如台灣,所以斬纜了。事實是否如此?也許各自心中有數,不一而足。

──無論如何,大陸對台灣愈緊張,這個蠶繭只會縛得更死。相反,如果大陸對台灣戒而不壓、察而不動、強而不戰,改為剛柔並濟、平常放話、政治經濟區別對待、官民政策和姿態分流,也許效果更佳。

在這裏順道一提,去年「習拜會」在美國舉行後,中方強調的是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美國則強調中美兩軍恢復交流。為什麼會這樣?如今底蘊逐漸外露了。

外交界消息指,美國努力恢復兩軍接觸的意圖有三:一是避免雙方誤判(只是表面原因);二是向中國軍方作「有傾向的露底」,作為軍事心理戰的一部分;三是希望洞悉中國軍心虛實(較難遂意,但一試無妨)。

到了最近,底蘊更進一步外露(不排除是故意的)。國際消息指台灣「自行研製的潛艇」,其魚雷、炮彈的設計和口徑剛好與美國某種型號相同。在國際交惡和戰爭歷史中,曾出現交鋒雙方也不知原因和沒有答案的破壞;近期的例子,莫如2022年俄烏戰爭中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破壞。這些都不是我們平民百姓可知的事情,只感到大陸對台灣愈緊,外國以不同方式介入的機會就愈大。與其急而不能解決問題,倒不如靜而後觀、徐圖後計。

(2)中國外交政策的利弊並存

──外長王毅最近出席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並與多國外長雙邊會談,目標清晰和務實,就是要努力加強美國以外的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以經濟為主軸和誘因,減少中國的外在壓力。這是長期的合縱連橫策略,即使不能一時見效(隨行作民間解說的中國學者王義桅也承認「外國對中國仍有誤解」),但必須持之以恒,繼續對話。

──但中國也心中有數,西方陣營不會相信中國,因為對方看的是行動。西方一般認為,中國政治仍與國際主流格格不入,但又無法改變,所以只保持「策略性戰術」(例如對中國人權和香港《基本法》第23條保持批評但不使勁)。

中國近年出席國際人權會議,香港泛民陣營已難參與,建制派的發言(包括書面)已成主唱。中國認為這是輿論戰成功、擊退外國攻勢,不過外國官民多認為這反映中國民主倒退。反正感覺不同,又影響不了實際大局,於是各自唱戲算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外國也按它們的務實角度行動,例如掏空中國經濟(中國去年的外商直接投資較前年下跌82%,跌至30年來新低);在外交上也嘗試逐步改變依存關係,最近韓國與古巴建交是一個例子;軍事上的聯盟態勢更為明顯,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力求創造「和平使者」角色,但與俄羅斯的關係卻令中國無比尷尬。更糟糕的是,中俄關係並非「鐵哥們」,中國經常被俄方綁上烈火戰車,最近還要派中聯部長劉建超出席俄羅斯首屆「共同抵制新殖民主義」論壇。凡此種種,都是中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面臨最大的不安全。

(3)如何調整內外的鬆緊程度

──最近湖南提出「解放思想大討論」(黑龍江也跟隨),在某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在緊縮政策下也受不了,才用「配合中央」的「擦邊球」方式尋求出路,隱約追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所以,不妨因勢利導,把地方和民間智慧視為中央政策的補充,不再視為「要向中央分權和擺脫中央領導的甩繩馬騮」。

──把說服外國的耐性,同樣應用在兩岸、香港和內部事務上,切忌說服不了就一錘定音;同樣,讓實效思維回歸本位,毋須用政治思維蓋過一切。對香港尤其應該如此,這才是信心的表現。香港不會自亂,也不會「獨立」和「反中央」,毋須「畫地為牢絲作繭,坐困愁城空自鳴」。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