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學校須用現有津貼付垃圾費 校長料全年多花10萬 憂減活動資助

發佈於

【明報專訊】垃圾徵費延至8月推行,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質詢,教育局會否提供指定袋及標籤予公營中小學,或會否增撥津貼用作買指定袋及標籤。局方書面回覆,指資助學校可用原有的營運開支津貼支付垃圾收費等清潔校舍所引致的開支。津小議會稱學界預料學校每月多幾千至1萬元額外開支,憂以現行津貼「埋單」,變相削減原本用在學生活動的資助。

教育局昨日書面回覆稱,資助學校可運用局方提供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或「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按津貼的運用原則及校本情况和需要,支付清潔校舍所引致開支,包括垃圾收費;局方將與環境及生態局、環保署緊密聯繫,提供最新資訊和適切支援。

津小:學界感模糊 教局宜再溝通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昨向本報說,有校長初步計算,料政策實施後學校每月額外支出幾千至1萬元,全年可達10萬元。他稱,局方現行提供的津貼資助額雖大,每間學校所獲金額可達百萬元,但憂慮變相削減原本用在學校、學生活動的資助。他又稱,學界有感「消息模糊」,未清楚學校如何配合垃圾徵費,認為局方應與學界進一步開會溝通。

蘇炳輝續說,社會聚焦談論垃圾徵費操作,但作為學校,透過校園生活教育學生背後的環保概念亦重要,舉例學校的飯盒供應商不再派發即棄餐具,校方招標時亦有此要求等,他指學校要多鼓勵學生向家人宣揚環保,促使社會對垃圾徵費等議題「做好準備」。

環署向千校派回收桶

教育局書面回覆亦稱,局方積極協助學校制訂並推行校本環保政策,並參閱環保署提供的指引及資料,為落實垃圾收費做好準備。當中環保署與環境運動委員會合推「學校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截至昨日已向1028間中小學免費提供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希望讓學生認識珍惜資源的重要及廢物分類概念,並鼓勵學校分類回收廢紙、塑膠樽及金屬。

局方又稱,環境及生態局透過「可持續發展學校外展計劃」加強「減廢教育」,並安排了約40場到訪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污泥處理設施「源.區」等實地考察和工作坊等活動,向逾8800個師生介紹都市固體廢物的來源、種類及處理方法。

明報記者

(垃圾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