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許健生:香港邁向無紙幣化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電子支付曾領先世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發展始終受到矚目。香港早於1995年由中國銀行引入Visa Cash及1997年由匯豐銀行推出的Mondex電子錢包,當時香港部分的泊車咪表也曾試驗式以Visa Cash和Mondex取代「易泊卡」。但因1997年另一個電子支付系統的出現,之後更迅速成為市場主流,這兩款電子錢包只好黯然退出香港市場,這個「王者」便是香港曾引此為傲的「八達通」了。

八達通是使用以Sony的13.56MHz FeliCa RFID晶片技術,香港是全球首個採用此技術在公共交通收費系統的地區,其後使用場景更拓展到小商戶及便利店等,主要支付小額交易。由於使用方便,超過九成的香港市民也使用八達通來解決日常小額支付的應用,不少國家也到香港學習,八達通可說是曾領先世界。但除着科技的發展及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傳統八達通已不能完全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

疫後逾六成港人使用電子錢包

隨着內地與本港市民往返頻密,本地亦於2017年引入內地主流電子錢包,支付寶及微信支付進駐本地零售市場,其後更多本地電子錢包出現,包括Tap & Go、TNG、八達通錢包及PayMe,但推出多年都是以內地遊客採用為主。直至到疫情期間,政府為刺激本地消費推出電子消費券,並以多個電子錢包作為收款的媒介,頓時本地電子錢包使用覆蓋由疫情前兩三成到疫情後超過六成以上香港人口,但相對於國內與九成的使用覆蓋還有一段距離。

在香港,移動支付市場有着穩健的增長態勢,根據2022年的數據,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的「轉數快」(FPS)用戶數已達數百萬,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外,八達通這種傳統的電子支付方式在交通和小額支付領域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港監管嚴注重私隱 移動支付發展較慢

然而,相比於中國內地的移動支付市場,香港的用戶滲透率和交易頻次顯著較低。截至2022年,中國內地移動支付用戶數量超過10億,年交易額高達數十萬億元人民幣。移動支付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街邊小販到大型購物中心,幾乎無處不在。在全球範圍內,根據一項發布於2023年的報告,預計到2025年,全球移動支付用戶將達到15億。在美國,雖然信用卡支付依舊盛行,但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移動支付服務的用戶也在穩步增長,顯示出移動支付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趨勢。

面對內地及海外移動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香港的移動支付進程似乎顯得緩慢。主要挑戰包括:(1)市場分割:香港的移動支付市場相對碎片化,700萬人口卻有6個電子錢包,缺乏像中國內地那樣由少數幾家大型支付平台主導的市場格局。(2)消費者習慣:儘管移動支付的便利性日益被認可,但許多香港市民仍然習慣使用現金或傳統銀行服務。(3)監管環境:香港的金融監管在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做得很好,但相對嚴格的監管令商戶申請手續變得繁複,令商戶卻步。(4)個人私隱:香港市民十分注重其個人私隱信息,擔心支付平台會採用其個人資料作其他用途。

的士無法電子支付 影響港國際形象

在香港電子支付的領域中,最具挑戰的必定是在「的士」行業。過去多個電子錢包及金融機構亦曾嘗試推動,但可惜進寸退尺,大家都敗走。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每年數以百萬計從內地及海外的商務及旅行人士到港,而很多時他們一到香港後第一個接觸及使用的交通工具便是的士。很多時他們剛剛到香港都沒有港元,但香港是世界少數的國際城市在計程車上不能使用信用卡或電子支付的地區。筆者曾聽說過因外國乘客沒有港元,付不了錢導致同司機吵架,這大大影響了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及智慧城市的形象。

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 市場自會調節

筆者曾向的士行業前輩了解為何在的士內推用電子支付這麼困難,前輩用了5分鐘喋喋不休講出了數十個不採用電子收費的理由,但這些理由在筆者看來都是一些「人為理由」而非技術理由。要解決這些人為理由必須用較人性化的解決方案去處理。同時政府亦要有所配合,如考慮立例所有的士必須配置電子支付收費系統在車內,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的士司機為何要使用電子支付的誘因。筆者聽說市場將會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電子咪表,此咪表除將配備電子支付外,更有一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系統來優化用戶體驗及提升司機收入的可能性。

總體來說,筆者相信只要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士司機及商戶有足夠使用誘因,市場是會自動調節的。這樣,更有利未來推動本地數字港元及金融科技的發展。

香港電腦商會前主席及WebX產業聯盟召集人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許健生 前沿科技]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