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交換影視檔案創新技術 港台伙中大科技園拓傳媒AI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年人工智能(AI)崛起,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香港電台昨先後與科技園公司及中文大學一所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向兩機構提供歷年廣播節目檔案的大數據;科技園則為港台與創科公司作商業配對,而研究中心將向港台提供「多語言語音AI技術」,包括自動生成字幕功能。廣播處長張國財昨表示,不會因聘請了機械人攝影師而裁員,「很相信科技不會取代人類」。

涵文本字幕生成技術

張國財稱,港台正籌備在觀塘辦公室設立AI研究所,未來將開放讓學生嘗試運用AI製作影音內容,認為「科技是人類的朋友,善用科技、管理科技及擁抱科技,只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港台昨亦與中文大學的InnoHK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簽署為期兩年的合作備忘錄。港台昨回覆查詢稱,首階段將主要分享電視節目的相關數據,亦會按節目需要,使用由中心研發的AI技術,預料有效運用科技將提高成本效益及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按照合作計劃,研究中心將向港台提供「多語言語音AI技術」,具「文本生成機械人」、「自動生成字幕撮要技術」及「可控廣東話文本仿聲技術」3項功能。中心主任蒙美玲表示,團隊自2021年已開始鑽研有關技術,惟港人的話語包含各種變化,「會3種語言混合一起用,甚至更多」,加上廣東話、英語、普通話三語混合的數據非常少,故目前AI仍難以識別出「升呢」等較獨特的廣東話詞彙,需要人手糾正。

中大:加快製作 改傳媒生態

蒙美玲相信AI可能改變傳媒生態,日後「(製作逐字稿方面)可能需要的人少了,但能加快製作時間,機構可以部署人手製作更多節目」。她另提及,團隊在研發AI技術期間曾遭遇算力不足的情况,「GPU(圖形處理器)很難買到,又貴,只能設計一些算法,毋須使用那麼多算力」。她形容,算力不足的情况在研究界相當普遍,有待政府落成超算中心才能解決,「如果我們有100倍的算力,我們都用得着,還要用完沒得剩」。

另外,港台與科技園合作計劃為期3年,港台將透過科技園的Digital Living Lab,分享歷年電視、電台節目的文字、語音和影像等數據,供園區公司申請使用,以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或研發自然語言處理(NLP)、即時翻譯等技術,而科技園公司亦將為港台及創科企業作商業配對,推動廣播以至傳媒行業的科技發展。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