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改開塑皮革業 防污動保今矚目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內地素有「辛集皮革甲天下」之譽,憑藉從製革到製衣、製鞋等一系列皮革製品鏈條,拉動了全市經濟增長。

相傳3000年前,殷商紂王王叔比干在回龍鎮(今辛集)熏狐、剝皮、硝熟、製裘,中國第一件裘皮於彼時問世。同時,他又將此術教授給當地人,成為中國裘皮鼻祖。辛集一帶流傳一則諺語:「比干製革廣川郡,回龍鎮上買輕裘」。

相傳製革歷史3000載 90年代產能佔國內八成

回龍鎮位於辛集市木邱村,因為臨近滹沱河,土壤鹽鹼度高,地盡沙瘠,不宜稼穡。當地所產芒硝是傳統製革的主要原料,加之滹沱河水運方便,於是製革成為當地熱門產業。

辛集市有史可考的行政建制始於西漢。而據《束鹿縣誌》記載,明代時期有地名「新集」,後「新」改為「辛」。回龍鎮發展成為一個「夜不閉城,日進斗金」的北方皮毛重鎮。至今這裏仍有當年羊毛店街、皮祖廟遺址。從此,辛集成為皮毛集散地,明代便憑藉皮毛製品,有「直隸一集」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辛集皮革業重新開始興盛,各村開始以村辦集體的形式做皮革業。上世紀90年代,辛集皮革產能一度佔國內的80%,曾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皮革皮衣之都」稱號。

辛集雖是「千年皮都」,但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與各地相似,地方從事同一產業的民營企業冒起,優勝劣汰下,逐漸發展變為分工合作、相互配套,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鎮、縣,2023年國內有機構就從2000多個產業集群選出「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模式節省成本、效率提高,抱團提升對外競爭力,也利於地方政府監管。但在目前外貿下滑大環境下,集群模式轉型困難,中小企業一損俱損。

相對於其他製造業,辛集除了污水、空氣污染的艱巨治理任務,還要面對民眾對皮草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動物保護人士的質疑。

(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