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塱原保育西洋菜田 盼挽候鳥生境 內地菜價低本地菜滯銷 農戶嘆或停種

發佈於

【明報專訊】塱原濕地是本港現存最大片、最完整的淡水濕地,由400多塊農地連接組成,包括不同的濕地生境,當中逾半菜田都是水田農地,種植西洋菜、通菜及蓮藕等水生農作物,為雀鳥提供不同生境。長春社指出,近年塱原西洋菜田面積不斷萎縮,不利細小的候鳥如鶺鴒科覓食。該組織與當地農民合作,推廣「農場到餐桌」,讓市民踩入水田,採收新鮮西洋菜,以及推廣本地西洋菜,令西洋菜田生境持續運作。有當地農民表示,近年內地來港西洋菜價屢見新低,本地西洋菜市場進一步萎縮,今年情况最差,若情况持續會陸續將水田轉為旱田,甚至停種西洋菜。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內地供港蔬菜批發價一向較本地菜便宜,本地蔬菜以質素取勝,價格較高但仍能勉強生存。但疫情後本地西洋菜滯銷了很多,近月每日出菜4擔以下,遠低於去年每日10多擔」。河上鄉農戶何太在當地務農逾40年,主要種植西洋菜,她估計疫後本地西洋菜更滯銷,原因是供港西洋菜以包裝取勝,「切好一紮紮,較整齊」,本地西洋菜更難競爭。何太近月已將部分西洋菜田轉為旱田,若情况持續,不排除停種西洋菜。

據何太所知,近年新界西洋菜田愈來愈少,現時新界北只有河上鄉、落馬洲及坪輋仍有小量,當中以河上鄉最大規模;另外大帽山的川龍亦有西洋菜田。

環團推「入田摘菜」推廣水田

長春社獲鄉郊保育辦公室撥款約1200萬元,於河上鄉推行新一輪自然保育管理計劃,由今年10月中至2026年10月中。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表示,長春社2005年起已於塱原推行保育管理計劃,至今接近20年,與當地農友合作推行各種生境管理計劃,例如種植西洋菜、通菜、馬蹄、慈菇等,讓公眾認識水田農業,以及水田與生物如何共存等。長春社2006年曾調查塱原種植西洋菜的水田面積約10.8公頃,約佔整個塱原約五分之一;現時塱原約37公頃土地已成為自然生態公園,園外的河上鄉約1.1公頃農田種植西洋菜,亦即長春社與農戶合推保育計劃的地點,希望維持水田獨特生境,並承傳河上鄉的生態農業環境。

西洋菜田水淺 小候鳥常駐

許淑君表示,塱原為洪泛平原,以往經常水浸,故農民種植水生農產品如西洋菜、通菜及馬蹄等,形成不同生境,除了濕耕農田,亦有沼澤及淺水池塘,適合各種雀鳥棲息及覓食。而各種水田水深不同,以西洋菜田為例,水深只約0.3米,較細小的候鳥如黃頭鶺鴒、灰鶺鴒、栗耳鵐、白腰草鷸均喜愛於西洋菜田覓食,其他體型較大的鷺鳥如小白鷺及池鷺亦會於此尋食。

許淑君說,塱原的濕耕農田過去主要種植西洋菜及通菜,近年受內地菜衝擊,不少農戶已將濕田轉為旱田,令豐富多樣的濕地生境改變,若當地農戶棄種西洋菜,活躍農田變成荒田,濕地變成乾地,會影響生態價值。

生態公園料明年下半年開放

漁護署表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總面積37公頃,內有多種不同濕地生境,例如濕農田、淺水池、淡水沼澤、水滋田等,面積逾25公頃(約公園總面積約67%)。當中濕農田約佔13公頃(約公園總面積約35%)。濕農田種植多種不同的濕耕作物,包括稻米、通菜、西洋菜、慈菇、馬蹄等,而種植西洋菜及通菜的濕農田約5公頃。發言人稱公園工程正逐步完成,預計可於明年下半年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