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高才」子女補缺 中學:擬全校最多收廿人 插班申請逾百 寶血女中:個人化學習方案助適應

發佈於

【明報專訊】「搶人才」政策帶動申請人子女來港就學,今年首11個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有近5.3萬名18歲以下受養人獲批來港,高才通獲批申請人的子女佔逾半(見圖)。有資助中學認為,這批新生可填補香港學生不足的缺口,並透露今學年已取錄3名「高才子女」,本月中更收到逾百份插班申請,大部分屬高才子女;又稱家長關注子女適應問題,校方會為每名取錄的高才子女設計個人化學習方案,以助適應校園生活。

寶血女子中學副校長(學生成長)曾梓維透露,本月中在大灣區教育展收到逾百份插班申請,大部分是「高才子女」,將邀請他們面試及筆試,預計下學年最多在各級共錄取20多名相關學生。他稱校方今學年取錄3名高才子女,教師會為他們設計個人化學習方案,安排加入不同制服團體或課外活動。

中文聆聽粵普並用 專人教廣東話

曾梓維說,不少高才家長關注子女如何適應用廣東話學習、文化差異,校方有相應適應課程,其中在中文科聆聽訓練時會粵普並用,照顧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生,亦安排專人指導新來港學生講廣東話,並培訓學生擔任活動的普通話司儀,讓他們發揮所長。

面對香港學生人口萎縮,曾梓維相信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的新生可填補本地生不足的缺口,「對香港是很大的新生源,不同學校各取所需,我們想收多些叻的學生,提升整體學術等水平,某些收生不足的學校,也可吸納這些優秀學生」。

作為本港公帑資助學校,被問到若服務對象愈來愈多非本地生,本港教育體系是否仍健康,該校副校長(學與教)司徒美儀表示,高才父母來港工作,期望子女將來亦在港工作,同為港貢獻,「我們是配合祖國和大灣區整體發展趨勢,香港學生也可融入大灣區,其實是共榮的良好政策」,強調該校歡迎高才女子入讀。

優才家長:內地「填鴨式」 港選科活動多

在內地開設工程公司的蔡先生2019年申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批後因新冠疫情延至今年來港,安排女兒蔡㦤本學年插班,讀寶血女子中學三年級,看中該校是女校及天主教。

蔡先生認為兩地教育模式差異大,香港學術自由度較高,「內地課堂以老師講課、學生聽為主,是填鴨式教育,香港以學生為主導,有很多選修科、社團活動選擇,這樣的話,可能人的思維更開放」。他說女兒優勢在於數學成績佳,但語言和獨立思考能力需再培訓。

來港讀書近4個月的蔡㦤說,入學時老師願以普通話指導她,並安排懂普通話的女生坐在一起,「讓我更快融入香港的學習」;她現時參加校內粵語班和英語班,「學習目標是把英語和粵語學好,將來好好考DSE(文憑試)」。

未來5年中一生先增後減 灣仔2025年不足千人

根據教育局本月提供的推算數據,未來5年居港的12歲學齡人口(適齡讀中一)先升後跌,由2024年的6.83萬,跌至2026年5.37萬的低位,跌勢較明顯在2025年,局方推算屆時全港17區的學生人口均下跌,灣仔區跌穿千人關口至800,跌幅達27%成各區之最,僅離島區學生人口維持約2100。

明報記者

(高才通一周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