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林正財:倘僅重醫療 學童自殺難防 稱政府最初「或太樂觀」 任精神健康委會主席首務檢視學校環境

發佈於

【明報專訊】疫後學童自殺潮敲響警鐘,新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接受本報專訪稱,政府在中學推出三層應急機制是為「買時間」,檢視如何再做好些,同時及早支援高危個案;被問到政府是否錯判疫情對學童精神健康的影響,他稱政府早已預知問題,但最初以為可自然過渡,承認或許對此太樂觀。他說上任後首要任務是解決學童精神健康問題,已着手檢視學校環境能否促進精神健康,包括有何短期措施可推行,又強調不能單純視學童精神健康為醫療問題,不少自殺個案不涉精神疾病,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明報記者 陳柔雅 張逸羲

政府本月起在全港中學推出為期兩個月的三層應急機制,醫管局回覆本報稱,截至本月10日該局精神科透過應急機制接獲7宗校長轉介個案及13宗校長電話查詢。教育局則稱,據了解現階段學校已展開第一層應急機制,在校內初步識別較脆弱學生及留意他們有否出現自殺警告信號;政府會密切留意機制運作情况,適時檢視安排。

本月起接替黃仁龍出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的林正財認為,學童精神健康問題較迫切需解決,但不代表不需照顧其他年齡層,例如長者自殺率長年高企,面對抑鬱等問題,仍需下工夫,也要關注成年人精神健康(見另稿)。

10日7校長轉介 林:倘兩月無改善 料機制不停

對於有學者質疑應急機制太短且橫跨聖誕假期,林正財形容機制為權宜之計(stopgap measure),政府想「買時間」(buy time)檢視如何再做好些,同時透過機制及早找出高危個案轉介治療。他說政府仍想觀察學生疫後會否慢慢適應,但相信若兩個月後情况沒改善,不會貿然停止機制。

新冠疫情下學童面對停課等社交距離措施,林正財認為疫情、社交媒體演變、移民潮、家庭少子化,形成「計時炸彈」和「完美風暴」引致學童自殺問題,但本港並非唯一面對該問題的城市。

被問政府是否錯判疫情對學童精神健康的影響,林正財強調政府疫下已預知問題,有盡量將停課等時間壓縮,「或者我們太樂觀,以為(日後)在校本情况下可處理……最初以為可以自然過渡得到,但現在讓我們知道不是的,都要刻意做些事才能過渡到」。

指多個案不涉精神病 或缺韌力「一時想錯」

談到學童自殺,林正財認為僅「精神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傳統上認為學生是因學業問題、家庭失調、抑鬱症等疾病自殺,但相當多個案並非如此。他說很多孩子可能是霎時無法面對學業、家庭、朋友關係衝擊,且未建立韌力和適應力,「一時想錯了,以為沒人理他或愛他,選擇了這條路」,而他們不在醫療系統內,更難處理,如單從醫療角度看待問題,會錯過更需援助的隱蔽學童。

偕教局研短期措施 「落地」檢視校園壓力

林正財指學生逗留學校時間長,且學業是重要壓力源頭,已着手檢視學校環境能否促進學童精神健康,包括了解學校有何做得好或不好、學生成長情况、教師是否關愛、課程安排等。他說會與教育局檢視有何短期措施可推行,以促進精神健康,例如能否增加運動,助學生減壓和增進同學關係。

作為醫生,林正財多次強調「不想斷錯症」,不會貿然指問題出於學校、課程、教師或學生身上,將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檢視學校環境方面,他認為不需做研究報告,「反而要做到『落地』的事」,已開始與不同團體傾談,本屆委員會下月亦將開首次會議。

「預防永遠是最重要」,林正財認為家庭和學校對學童影響最深,長遠需在學校和家庭建構促進精神健康的環境。他說需設法鞏固家庭結構、促進家庭精神健康,惟承認處理家庭議題較困難,亦非委員會能處理。

「大家都很緊張每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生命」,林正財說若孩子於小時候無法建立抵抗力,「長大後始終在某些位置,都會hit(擊)中他」。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