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精神科一年96萬人求診 公私協作17月52人 林倡效慢病共治家醫跟進 精神病納基層醫療

發佈於

【明報專訊】醫管局精神科輪候漫長,公私營協作被詬病反應欠佳,無助紓緩專科門診壓力。新上任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稱,有必要全盤考慮醫管局精神科定位,建議政府在精神健康範疇發展類似「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並加強跨專業團隊如社工及輔導員等人手和培訓,藉此將精神健康融入基層醫療系統。

擬增社工培訓 跨專業建保護網

本港每7人便有1個有精神健康困擾,林正財認為精神病不止「睇醫生、食藥」,不能依靠單一專業,委員會將檢視跨專業人員培訓,例如在職社工增潤培訓,增加處理不同個案的能力,「舉例長者中心社工有沒有足夠培訓處理長者抑鬱」,另需檢視護士、職業治療師及輔導員等,建構保護網。

指精神科「過度轉介」 需檢視定位

林認為本港精神科有「過度轉介」,且醫生人手不足無法短期解決,政府需從整個機制考慮精神科定位,逐步將精神健康融入基層醫療系統,「到底HA(醫管局)精神科醫生看什麼病?什麼病是其他科醫生可以處理?」

醫管局提供數據顯示,精神科專科門診上年度總求診人次達96.72萬,本年度截至9月30日達48.38萬;公私營協作去年5月擴至精神科,截至今年10月底共52名病人參與,而參加的逾150名家庭醫生有具備精神科專科或其他精神科相關訓練。

林正財稱每個公私營協作項目各自有不吸引原因,需檢討和了解,政府可參考慢病共治計劃經驗,尤其「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在精神健康推行類似計劃,例如大部分抑鬱及焦慮症患者可由受過精神醫學培訓的普通科或家庭醫生跟進,屆時便未必需由醫管局主導公私營協作。政府擬明年於3間地區康健中心推行精神健康篩查,他稱日後可考慮將篩查項目演變成上述計劃。

被問精神科病人會否不願離開醫管局系統,林正財認為醫院覆診標籤很強,相反在家庭醫生覆診「沒有人會說我有什麼精神病」,且有固定醫生、頻密覆診,相信病人樂於返社區跟進,反而政府需考慮的是資助額和藥物等問題。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