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團體分析6輕生個案 均不起眼學生無異樣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月學童輕生問題惹社會關注。向20間學校提供駐校社工服務的基督教服務處,分析曾跟進的6宗學童自殺身亡個案,稱他們皆是校內「不起眼」的學生,無企跳、割脈等高危行為,難以辨識,其中5人生前不曾求助;而上月與150名中學生面談亦發現,僅約一成人受情緒困擾時會向教師、社工或家長求助。機構表示,學童輕生非一時三刻便能解決,長遠須加強公眾教育,讓社會、學生及家長明白,向他人傾訴不開心、求助並無問題。

家長以為子女可「自己搞掂」 反映難辨識

基督教服務處2020年起跟進過兩名初中生及4名高中生自殺身亡個案,所有個案者校內成績皆優良或中等,沒留下遺書或遺言交代尋死原因,其中5人生前沒接受社工、醫護等專業服務。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6名學生的校內表現可謂毫無異樣,「成績不俗、品行不俗,教師形容是樂觀,家長認為是可『自己搞掂自己』」,反映具自殺傾向的學童往往難以辨識。

機構另於上月與150名中學生面談,44.7%曾經或正接受社工輔導。結果發現,倘學生情緒受困時,只有10.7%人會「尋求教師或社工協助」、10%會「尋求家人協助」,逾四成學生揀選「遊戲娛樂」或「向朋友傾訴」。至於向何人求助的意欲,以10分為滿分,「朋友」最高分(6.8分),最常接觸的「同學」及「教師」則分別得4.4分及4分,向教師求助意欲低於網友或打機伙伴。

情緒受困 一成會求助教師社工

教育局現於全港中學實施為期兩個月校本「三層應急機制」。鍾慧妍說,機制能協助一些已表露有情緒問題、自殺危機的學生,不過很多高危學生「潛藏得很隱蔽」,不能單靠應急機制協助。她認為,首先須加強公眾教育,讓學生認識自身情緒,亦要從他們最常接觸的朋輩,以至家長須共同編織保護網,學習如何給予支援,「才能撈得住學生,不需再怕所謂(自殺)高峰期或淡季」。

倡長遠加強公眾教育 共織保護網

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中學校長李建文表示,剛轉介一名學生至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約一周便獲見醫生。他稱自殺高峰期或於學校中期考試或公開試前後再現,很希望機制能推展至明年8月,稱學生不會因這段時間獲特別多關注而只得兩個月需要。李建文又稱,過去3年新冠疫情導致師生、朋輩關係變得脆弱,加上教師不斷流失,學生數年間需接觸不同教師,「他們沒足夠空間及時間彼此了解、建立關係」。他建議學校需先在校內減緩競爭文化,不再只誇讚學生的學術成就,亦要學懂欣賞他們的努力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