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恐龍的藝術世界

發佈於

【明報專訊】石頭般的蛋裂開來,小恐龍從窩裏出生了。首次睜開眼看世界的牠,呆呆鈍鈍,被外界的光刺得差點張不開眼來。這是古生物復原畫師張宗達閉上眼睛想像「開眼」時,腦海誕生的第一個畫面。他投入初生恐龍眼裏的世界,周邊環境漸漸浮現,此時從蛋窩往上看,天地廣闊,巨大長脖恐龍正望過來,難道是媽媽?

別以為這單純是創作,復原恐龍也有科學考慮。原來畫中是蜥腳類恐龍(Sauropod),屬於泰坦龍類群(Titanosauria)的潮汐巨龍(Paralititan stromeri)。泰坦龍類從白堊紀(約1億455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起分佈全世界,其中潮汐巨龍發現於埃及,惟化石材料有限,張宗達根據其親緣關係及其他泰坦龍類來復原。他從初生恐龍畫面,聯想起海龜出殼的樣子,藉此拿揑感覺起草圖,再以多個軟件建模、模擬攝影角度、繪畫細節等,反覆調整,創作出令人開眼的恐龍樂園。

除了南極,世界各地都有發現蜥腳類化石,張宗達推測,蜥腳類是演化歷史長且非常成功的恐龍類群。據他了解,蜥腳類母龍不會照顧幼雛,產卵後埋在泥土便離去,因成年與幼雛體型差天共地,「恐龍蛋」只有約足球大小,小恐龍在成年恐龍群中生活恐會被踩死;而且長幼採食植物不同,難以共同生活。張宗達認為,生物總有提高下一代存活率的策略,例如母鱷魚會帶剛出生的幼鱷到水中,照顧牠們一段時間,於是他想像,潮汐巨龍的母龍群會在本能驅使下,於幼雛快要孵化時回到繁殖地,保護及協助子女躲到安全地帶,免受獵食。

既然是家人,為何小恐龍獨有像迷彩般的綠色斑紋?張宗達解釋,他假設恐龍媽媽會帶小恐龍到有大量蕨類植物的灌木叢林棲息,擁有保護色可讓牠們低調躲藏,安全成長。至於成年恐龍的外貌,張宗達說是趁機創作,繪畫豐富花紋,「大部分恐龍種類都沒有具體證據說是什麼顏色或花紋,我們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對他而言,結合科學與美學、理性與感性,就是繪畫古生物復原的魅力。

「開眼」主題藝術家創作系列10期至此圓滿,感謝所有參與藝術家帶來啟發和想像。下期封面將有Man僧為梅艷芳逝世20周年繪畫的作品,大家一於猜猜他畫的是梅姐哪個造型,下周揭曉。

■藝術家簡介

張宗達,香港現時唯一涉足學術領域的古生物復原畫師,繪畫古生物超過20年,致力於恐龍復原工作。畫作曾登上英國權威學術期刊Nature封面。曾為香港科學館、內地多間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等製作古生物復原插圖和展品。最喜歡《侏羅紀公園》出現過的劍龍和腕龍。

文:明報藝文部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IG:@fridaymingpao

[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