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交錯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是一個經濟、金融和文化中心,它的優勢在於開放、自由和創新。過去,香港承襲英治時期的政策影響;但現實卻顯示出,多種政策和法律跟當前社會格格不入,與市民需求產生嚴重矛盾。站在時空交錯點的香港,過去的光輝與現實的拷問之間,該何去何從?

首先,毫無疑問,特區政府在保持過去政策優勢的同時,迫切需要對港開展宏觀政策的頂層設計,以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需求。香港過去以金融和貿易為支柱,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然而隨着國際形勢變化和內地崛起,香港需更緊密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數據顯示,香港的國際貿易總額於過去10年增長28%,但在這其中,服務業增速明顯追不上製造業。這表明香港要更新經濟政策、提升服務業競爭力,以確保持續發展。

政府無法擺脫「花錢了事」心態

過去,本港經濟政策主要以金融和貿易為主導,現實卻需要更多元化和創新的產業結構,尤其在一些新興產業方面,本港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較低,僅約1%;而世界領先的科技中心如美國矽谷,這一比例可達到4%以上。

但若只投錢卻不關注成效,則「多一毛都是浪費」,這便是特區政府持續多年的頑疾——無法擺脫「花錢了事」心態。尤其在以創科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方面,政府固然應當加大對科技研發和創業的支持,激發更多創新企業的活力,惟香港已沒有太多錢和時間經得起浪費。在增加財政支援的基礎上,政府後續亦應當加強對成果的監督,督促業界產出效率,如此方能提高香港在全球科技創新的競爭力。

經濟問題的背後,便是民生問題。民生政策的深度更新,與社會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本港社會正面臨多重挑戰:老齡化、失業問題、社會不平等等問題,不斷湧現。統計處預期,到2037年香港將有三成人口是長者,屆時每1.7名打工仔養1名長者,而年輕人失業率卻仍呈上升趨勢。政府應當思考:為何運行多年的民生政策,卻換來這樣一個結果?不僅沒有維持住看似不錯的現狀,甚至市民對生活的希望愈來愈弱?是否舊思路已跟不上新需求,所以民怨沸反、難以安撫?因此,政府未來亟需全面更新民生政策、更新思路、重新規劃設計,擺脫自上而下的老學究心態,真心傾聽如今市民的所需所求,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只有增加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才能夠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同時,本年初香港全方位開關之後,來自內地與國際的遊客又開始踏上香港這座城市,旅遊業在沉寂幾年之後重新煥發生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對香港旅遊業制訂前瞻性的策略,而是在今年下半年之後,發覺旅遊業成績不如預期,才匆忙開始推出一系列政策,試圖「亡羊補牢」。這顯示我們當前政府的思維絲毫無改進,仍是「被問題牽着鼻子走」,難以做到具預測性、前瞻性,更無宏觀思維。故此本應最先復蘇的旅遊業,復蘇力度不足;而這一話題在今年下半年,才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不過,隨着全球旅遊市場的競爭加劇,香港過去單調的吸引遊客的思路,已明顯過時。本港需要提供更獨特和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這一體驗應當基於政府首先面向國際推薦香港時所提出的明確自我定位。

無論上述提及關於經濟、民生還是文旅等幾項話題,究其根本,離不開政府與市民的深度互動及信任關係的建立。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至關重要。過去,政府與市民的互動相對較少,導致一些政策無法真正貼合市民需求,甚至與市民真正的需求背道而馳。

香港價值觀 值得珍惜保護

當下政府需要重整的是,應當建立一套新的政府與市民溝通的框架,理順不同溝通渠道之間的關係和邏輯,提高溝通效率。一方面,將政府的政策正確而及時地傳達給市民;另一方面,充分吸納來自不同渠道的市民反饋,以對當下政策適時調整。譬如,如今政府強調基層治理,那麼當局便應當向市民展示出區議員、民政事務專員、關愛隊及一些社團組織等相互之間的關係,彼此如何配合,分別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等等。

最後,筆者要強調的是,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多元的城市,它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是值得珍惜和保護。為了讓香港繼續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有責任為香港開展宏觀政策的頂層設計;但與此同時,亦應該充分尊重香港特殊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保持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讓香港在未來發展中繼續保持優勢和活力。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